〈梁良談影〉當導演跑路之後 大陸影壇令人憂心

梁良 2022/11/01 11:41 點閱 2415 次
大陸名導演馮小剛繼張藝謀之後也「潤」到了美國(中央社)
大陸名導演馮小剛繼張藝謀之後也「潤」到了美國(中央社)

自從大陸政府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後,連上海這種第一線大城市都要連續封城兩、三個月,「潤」這個字變成了簡體中文的熱門詞。所謂「潤」,是英文「run」的諧音,直白的翻譯是「跑路」。

馮小剛「潤」去美國

這兩天,一條相當受人矚目的娛樂新聞,是大陸名導演馮小剛繼張藝謀之後也「潤」到了美國,中國三大導演「潤」去其二,剩下的陳凱歌據說本來就有美國綠卡(甚至是美籍),如今「潤」了不見報導,往後觀眾想再看到這三大導演拍攝的大陸電影似乎很難了!

這顯然是一種趨勢,曾經一度成功「超英趕美」、票房直逼好萊塢的中國大陸影壇,已經好景不再,「疫情」加上「政策」的不斷折騰,這個一度是全球第二大的電影市場,已經沒有辦法維持昔日的繁華風光。往後,起碼在可預見的將來,也只會不斷走下坡路而已。

拍電影是種「政治任務」

其實,「電影」這個屬性複雜的東西,在中共建政之初就被定義為政府的傳聲筒,是「宣傳」的工具。在「計劃經濟」實施那三、四十年,大陸電影界也不知道「市場」為何物?拍片只是一種「政治任務」。

別忘了,像陳凱歌、張藝謀等開風氣之先的第五代導演,當初在1982年於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之後,也是被分派到各片廠去工作的,並非他們個人對電影藝術有什麼雄心壯志。而電影的銷售,也是以「賣拷貝」的原始方式在進行,對「票房」仍無清晰觀念。


”AA”
張藝謀導演拍攝的電影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包括2屆威尼斯金獅獎最佳影片和1屆柏林金熊獎最佳影片,曾3度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5度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中央社)

《英雄》開創影業市場

直至1990年代,擅長拍攝商業片香港電影人陸續北上,開始了「合拍」和「協拍」的新模式,才將電影是一種「娛樂商品」的觀念帶進中國,為大陸影壇的幕前幕後工作人員「洗腦」。

終於在2002年,張藝謀以《英雄》一片證明大陸影壇也能製作超大型的商業片,其他影人便紛紛效尤,大陸電影也就坐上了中國加入WTO的經濟順風車,在「市場經濟」的大道上狂奔了二十年,「主流電影」跟「商品」幾乎劃上了等號。


”AA”
《英雄》是2002年由中國大陸導演張藝謀執導的一部武俠片,匯集了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甄子丹等一批當紅影星。(網路截圖)

國產電影主導「意識型態」

2017年吳京的《戰狼2》創下56.9億元人民幣的超高票房後,在電影中販賣「民族自豪感」成了當時得令的新商品,「主旋律」成了市場上最熱門的一種類型。

才花了十多年,「政府宣傳」巧妙地附身在「商業電影」身上,成功地主宰了中國觀眾的消費品味。販賣政府想宣導韓戰史觀的大型戰爭片《長津湖》(2021)和續集《長津湖之水門橋》(2022),兩部電影相繼創下57.7億和40.6億元人民幣的超高票房,再次證明大陸觀眾是樂於接受以「意識型態」為主導的國產電影。

看電影的「激情」已降溫

自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後,大陸電影的整個資金鏈和產業鏈的確大受打擊,民眾對進戲院看電影的「激情」已降溫不少。就以筆者書寫本文這個星期天(10月30日)為例,一整天的中國票房只有2210萬人民幣(在前幾年的黃金時代,單片的票房就會超過1億元),當天票房冠軍《萬里歸途》的收入只有933萬人民幣,還及不上同檔台灣賣座冠軍片《黑亞當》的首週末票房收入!

不過,目前的大陸電影市場還不致於全面崩潰,觀眾對「主旋律娛樂片」(如:《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和「平民喜劇」(如:《你好,李煥英》、《獨行月球》)等還是樂意捧場,創出相當高的票房,畢竟看電影的消費大家仍付得起。到了普通人連幾十元的票錢也捨不得花那一天來臨,那就很難說了!


”AA”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