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鳳來影〉浪漫喜劇導演 犀利批英女王最大危機

胡幼鳳 / 前台北電影節總監、楊士琪紀念獎主委 2024/08/21 16:39 點閱 2869 次
英國王室猶如一部沒完沒了的連續劇。(網路截圖)
英國王室猶如一部沒完沒了的連續劇。(網路截圖)

由擅拍浪漫喜劇電影的導演羅傑米契爾製作的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二世的紀錄片《天生女王》中,除了大量運用BBC經皇室授權的紀錄片段重新剪輯,全片輕鬆諧趣,但最受爭議的畫面則是大膽運用了沙皇全家被紅軍處決的電影畫面,暗指女王在黛妃死後,聲望嚴重下跌的危機。

天生女王剪輯紀錄片

羅傑米契爾曾以拍浪漫喜劇《新娘百分百》而達事業巔峰,1999年由茱莉亞羅勃茲飾演的美國大明星愛上英國書店老闆(修葛蘭飾) 的浪漫愛情故事,在全球創下3億美元的高票房,連續多年維持英國電影票房冠軍。米契爾前部為2018年為BBC拍的紀錄片是《女神們的下午茶》,是紀錄四位得到女王授勳的英國資深女星瑪姬史密斯、茱蒂丹契、瓊安普洛萊特、艾琳阿特金斯閒談她們的演藝事業與人生,獲得很高評價。

米契爾在新冠疫情期間突發奇想,重新剪輯BBC關於女王汗牛充棟的紀錄片段,其中並無驚人秘密,也沒有電視影集《王冠》中真假混淆引人爭議的深宮內幕。

快轉速寫女王

但有趣的是他不用旁白,除真實女王紀錄片外,用了很多劇情片的片段以及羅比威廉斯等多首英國流行樂,分章節「快轉速寫」他眼中冷靜聰敏又有幽默感的女王。

紀錄片由2012年倫敦奧運開幕的短片拉開序幕,時年86歲的女王由007丹尼爾克雷格護送她上直昇機跳傘抵達會場,大家明知是替身,但女王「驚天一跳」的影片仍成為當年全球媒體樂播的趣聞,而女王肯接受創新點子的幽默感可見一斑。

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統治大英國協70年,在史上統治最長的君主中排名第二,僅次於統治法國72年的路易十四,2022年9月8日96歲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駕崩前,6月份舉國還慶祝了她執政70周年的白金禧(Platinum Jubilee),《天生女王》4月在英國首映,當時英國女王還在世,並未查到她對這部影片發表過任何評論。

導演活不過女王

影評人雖對此片叫好,但也有英國人很不以為然,因為這部非官方委託的紀錄片,顯然不如BBC由皇家授權的紀錄片《你從未看過女王的那一面》那麼親民又正面。而65歲的米契爾活不過女王,在上片前一年已先去天堂報到。

米契爾認為女王就像是天生的明星,一輩子精心扮演好她的角色:君王、妻子、母親、祖母。就像全球最受矚目的女性畫像「蒙娜麗莎的微笑」般迷人。而其高貴的氣質也成為奧黛麗赫本拍《羅馬假期》演公主時的藍本。

米契爾特意剪輯她私下在皇家遊艇上活潑愛玩的家庭影像,及到老都熱愛賽馬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她如凡人般熱情、天真的一面。

女王在位70年戮力從公深受愛戴,駕崩前兩天仍在辦公,一生經歷了包括邱吉爾在內的15位英國首相,掌握實權的首相每周都到宮中向她報告及討論國事,解決棘手問題。她雖未掌握實權,卻是英國至高無上的象徵,在位期間14位美國總統都曾來親訪。

接見過不少名人

大英帝國曾號稱日不落國,殖民及統治了全世界1/4人口,但二戰後,殖民國紛告獨立,她不以武力爭伐,努力推動互助互惠的大英國協,以女王之尊造訪過116個國家,是歷史上旅行次數最多的國家元首,至今大英國協有56個會員國,占全球1/3人口。

而在一個半小時的紀錄片中,米契爾快剪帶過她接見各國元首及授勳給不同世代的英美藝人的畫面:如披頭四、法蘭克辛納屈、彼得奧圖、瑪麗蓮夢露、艾頓強、瑪丹娜、安潔莉娜裘莉、女神卡卡、007丹尼爾克雷格,海倫米蘭、茱蒂丹契。「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英國達人秀」評審大衛沃廉姆斯等人都入鏡。

這些來自各方的拔尖人物,在謁見女王前,禮儀官會行前教育如何行禮及稱呼她。有趣的是有些人笑稱自己原本反對君王制度,不想屈膝行禮,但見到她,卻不由自主屈膝彎腰得比別人都深。

披頭四授勳後,保羅麥卡尼回憶少年時,美麗的女王曾是他和同輩人的夢中情人。而披頭四的約翰藍儂則為抗議英國涉及奈及利亞內戰,是唯一退回勳章的名人。

女王危機與黛妃之死

米契爾認為女王的各種事蹟早已為世人熟知,因此不用多加旁白或字幕說明,但若不熟悉這些幕後八卦的觀眾,可能就會看得一頭霧水。

例如女王在登基40周年的紀念日上將1992年稱之為「可怕的一年」。因這一年,她的四個孩子中三個孩子婚姻都出問題,查理王子與黛安娜王妃婚姻破裂、安妮公主離婚、安德魯王子和出軌的莎拉王妃分居,還惹上接受淫媒招待性侵未成年女子的官司,媒體曝光被性侵女子指控在過程中他揮汗如雨,這段內容在《王冠》劇集中描述甚詳。米契爾就只剪接了安德魯王子接受獨家採訪時辯稱「汗腺有問題從不流汗」,成為全民笑柄的畫面。

王室面臨最嚴重的危機是備受愛戴的黛妃之死,黛妃1997年8月31日清晨與男友於巴黎隧道車禍身亡,大批弔唁群眾在白金漢宮和黛妃居住的肯辛頓宮前聚集,彼此擁抱痛哭彷彿失去至親好友。而民眾的哀慟漸轉為對皇室冷處理的反感,民眾要求白金漢宮降半旗向黛妃致敬。

犀利挑戰王權

但根據數百年來的傳統,白金漢宮從不降半旗,即使國王死後也不例外。首相布萊爾眼見群眾高漲的情緒瀕臨動亂邊緣,屢次建議女王妥協,但她不肯讓步,布萊爾只能求助查理王子向母親勸說,女王後來出面以祖母身分對黛妃的死致意,並妥協在她離開白金漢宮前往西敏寺出席黛妃葬禮當天降半旗,才平息了民怨。此舉開了王室先例。女王離世時白金漢宮也循此例降半旗。不過這已是後話。

其實在2006的電影《黛妃與女皇》中對女王妥協的過程描述甚詳,海倫米蘭也因扮演女王而得到奧斯卡影后,米契爾卻捨此採取了更單刀直入的犀利角度,運用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十月革命後退位,全家卻慘遭紅軍滅門屠殺的電影畫面,民意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直指黛妃之死,嚴重威脅王權,可謂關於英國女王紀錄片中最犀利大膽的一擊。

而75歲的查理三世能否繼承乃母榮光,獲其庇佑也仍在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