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自經醫療區 吸引人才技術

李昀澔 2014/06/01 16:34 點閱 2869 次
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回應外界對醫療納自經區疑慮時表示,醫療專區是希望促進生技、製藥、醫材等「健康產業」,「治病」並非主要目的。(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回應外界對醫療納自經區疑慮時表示,醫療專區是希望促進生技、製藥、醫材等「健康產業」,「治病」並非主要目的。(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針對醫改團體及學界不斷呼籲,政府不應將醫療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30日指出,專區內並非以收治患者為主要目的,而是希望與國際頂尖醫院、廠商合作,促進國內製藥、生醫、醫材產業與人才發展交流;但國內儀器、醫材進口商認為,政府若欲推動國產醫材產製,需仔細思考產品的普遍性及價格定位,才有機會打開外銷市場。

【國際醫療反應兩極】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公醫時代與和信院長黃達夫等民間代表30日在台大舉辦的論壇中呼籲,醫療非商業行為,不應納入營利為主的自經區,否則恐出現人力、設備等醫療資源往自經區過度集中的問題。

衛福部解釋說,全台僅設置1至2處醫療專區及核心醫院,規模僅及地區醫院,影響有限。「國內有12萬張病床及4萬2千名醫師,醫療專區只有百名醫師負責2百床患者,」李偉強說,「況且台灣從2007年就開始做國際醫療,從沒發生過排擠問題。」

未來只有能自費高額醫療的患者,才有機會在醫療專區獲得最理想的照顧,一直是各界反對醫療納入自經區的主要爭議之一,衛福部回應表示,醫療自有「差異化」,絕無階級化來回應,也就是單人病房與4人房有「價差」,但獲得的治療待遇完全相同,特別是國人看病有健保給付,無須花錢到自經區就醫;李偉強指出,台灣先辦健保,比鄰國晚10年開始國際醫療,就是為了消除階級化。

【自經區促醫材研發】
然而,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以醫療器材為例,目前健保針對人工髖關節、心臟瓣膜、水晶體及塗藥心臟支架等醫材僅能採部分給付,其餘高價醫材多需全額自費,且醫界也常遭詬病,慫恿民眾自費使用較昂貴的新式醫材或療法,;事實上健保不可能涵蓋不斷推陳出新的醫材,健保署坦言,自費醫材的採用,確實提供了部分醫院營運上的挹注。

「自經區醫療專區很可能成為壓低國內醫材自費價格的解決方法之一,」李偉強解釋,國內使用的心導管支架、人工關節、牙植體等醫材有98%都仰賴進口,研發成本加上關稅,價格自然居高不下,「若國內可以透過國外技轉並自行研發產製,勢必能降低自費金額,」李偉強說,「我們常說中國的生醫產業快追上來了,不是他們厲害,而是他們願意讓歐美到中國設醫院、設廠。」

【力拚高階產品外銷】
負責進口歐、日廠牌骨科、復健科、物理治療、針灸儀器的蔡姓總經理表示,發展國產儀器、醫材長遠看來,未必會影響民眾自費的金額,因為健保日益趨向針對「治療」項目進行「包裹式」的給付,因此療程中所使用之儀器、醫材的價格高低,反倒對醫院影響較大,而醫材價格降低,是否左右醫界使用意願,目前實難判斷。

「要在醫療專區發展生技產業,就不能只著眼於國內市場,」蔡姓業者認為,區內應採重點式研發,將資源集中於開發具「普遍性」、「外銷價值」的產品。「台灣畢竟慢了一步,」另外,在台北、北京、上海都設有分部的香港牙材公司鍾姓總經理則強調,專區未來仍應與德、美等國一拚高階技術,「低階市場早被中、韓卡死,高品質、價位的自有品牌才有外銷機會。」

【引進技術人才的平台】
「國內光是製造血糖機、血壓計出口,每年就已經有新台幣七百億元的產值,」李偉強認為,醫療專區就是引進國外技術、人才的最佳平台,他以「銀髮產業」為例說明衛福部對醫療專區的期待,包括行走輔具、代步車,以及最能發揮台灣資訊通信科技優勢的「遠距醫療通訊」等技術研發,「絕對不是只有開設安養中心而已。」

事實上,包括醫護人力支援自經區的管控、醫療專區僅限1至2處,以及醫療專區醫院必須回饋給健保的「特許費」等計畫,在自經區條例中都交由衛福部另訂,也遭民團痛批「空白授權」過多。李偉強反駁,相關子法、細則都已有草案,只是母法未過也無從公開,但他也贊成條例內容可再修訂,「民眾若擔心中資介入自經區的社團法人醫院,也可以像排除中、港、澳醫護人員執業一樣明文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