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痛逾3個月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

李昀澔 2014/05/20 17:18 點閱 4239 次
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演員李易呼籲,患者一定要長期保持服藥習慣,勿因病情穩定而疏於服藥。(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演員李易呼籲,患者一定要長期保持服藥習慣,勿因病情穩定而疏於服藥。(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青壯年長期為下背部疼痛所苦,要小心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台中榮總醫學研究部主任陳德源20日出席「世界僵直性脊椎炎日」活動時表示,該疾病症狀包括下背及腳跟疼痛,患者常選擇忍耐,或誤認為運動傷害,因而延誤治療時機,若脊椎結構已受破壞就難以復原,因此若下背疼痛情形超過3個月,應尋求免疫風濕科醫師診療。

陳德源指出,僵直性脊椎炎與一種白血球上的蛋白質有關,免疫系統會異常侵襲脊椎關節,最常發生病變的部位是腰椎下方靠近骨盆的「薦腸關節」;「脊椎各節間由軟骨連接,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軟骨遭破壞,各節『連成一片』,導致脊椎無法正常彎曲,」陳德源說,脊椎關節病變會從腰椎蔓延至頸椎,嚴重者完全無法活動,且多有駝背狀況。

【早上起不了床】
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理事長高正表示,該疾病典型症狀為「晨僵」,也就是休息或早上起床時脊椎僵硬,一活動就會劇痛難耐;「腳跟劇痛是兒童、青少年患者常見的症狀,」陳德源解釋,腳跟處肌腱、韌帶與骨骼相接的「著骨點」病變,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過度疲勞引起,約3成患者會出現四肢關節炎、關節腫痛、體重減輕、貧血、倦怠等症狀。

目前全台約有近7萬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陳德源表示,該遺傳性疾病多在10至40歲發病,又以20至30歲間的青壯年為高峰期,患者一等親屬罹病風險較常人高出20至40倍,若父親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子女約有1至2成機率發病。陳德源分析,男性患者人數雖為女性2至3倍,但女性發病部位多在頸椎,症狀也較輕微,患者人數可能被低估。

【併發症機率高】
瑞典團隊曾於2011年在《風濕病照護研究》期刊發表報告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眼睛部位併發虹彩炎機率為常人的34.4倍,腸道發炎機率為9.3倍;陳德源指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常人高出5至10倍,因此該疾病一定要透過抑制異常免疫反應治療,且醫師多強烈建議患者不可抽菸。

僵直性脊椎炎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免疫調節藥物,以及對抗致病因子「腫瘤壞死因子」作用的生物製劑;高正呼籲,此類慢性疾病用藥的時間、種類、劑量,都應由醫師判斷。同樣身為患者的演員李易表示,自己由於長期服藥,許久不曾發病,某次趕著出國而未備藥,不料4天後就出現劇痛症狀,市售消炎成藥毫無效果,「這個病是一輩子的,真的要穩定服藥,學會與它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