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判讀天候 氣象電腦化屆30年

邱惠恩 / 記者 2014/05/19 16:48 點閱 4092 次
氣象資訊全面電腦化滿30周年!氣象資訊中心將氣象資訊全面數值化,讓氣象預報從主觀判讀走向科學、客觀預測。(photo by氣象局)
氣象資訊全面電腦化滿30周年!氣象資訊中心將氣象資訊全面數值化,讓氣象預報從主觀判讀走向科學、客觀預測。(photo by氣象局)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台北報導】氣象資訊全面電腦化滿30周年!氣象資訊中心表示,自從民國76年引進超級電腦,將氣象資訊全面數值化,氣象預報就從主觀判讀走向科學、客觀預測,近年「開放資料(open data)」更讓氣象資料普及至一般民眾,允許民間自由使用數據資料做研究、教學、分析之用。

氣象局表示,「數值天氣預報」是突破劇烈天氣預報瓶頸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運用大氣科學理論與數學方法,對未來天氣狀態加以計算並進行預測,因為沒有高速電腦運算能力的擴充,就無法提供預報員精準的數值資料,恐造成預報員判讀與實際天氣誤差過大,損害民眾生命、財產。

氣象局於民國73年成立氣象資訊中心,引進超級電腦,推動氣象資訊作業系統和數值天氣預報技術。身為草創元老之一的氣象資訊中心主任申湘雄說,從最剛開始添購5.1MIPS的大型主機,到現在雲端、開放資料、巨量資料的運算及應用,帶動台灣氣象走向電腦化、數值化天氣預測。

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前氣象局長蔡清彥指出,在氣象資訊中心成立前,氣象預報分析得倚靠各國觀測,用電碼回傳後,再將資料填進圖表中依據數據繪圖,預測未來1天的天氣全憑主觀經驗。

科技部長張善政也到場助陣表示,自己雖非氣象局一份子,但身為一名普通老百姓,也經常上氣象局網站查看天氣資訊,目前在任內也大力推動「開放資料」,因為開放氣象資料至為重要,關係到民生、社會等重大發展。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氣象局已研發最高解析度5公里,提供台灣地區災變天氣的高解析度預報資訊,讓民眾與救難單位能事先預防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