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央行貶值7% 等於簽FTA

賴義中 2014/04/13 16:45 點閱 4902 次
學者指出,短期間若無法簽訂FTA,央行貶值則可收異曲同工之效。(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學者指出,短期間若無法簽訂FTA,央行貶值則可收異曲同工之效。(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譚凱聰台北報導】「若台幣兌美元匯率貶至32元,其幅度為7%,等於與各國簽訂了FTA!」中研院研究員施俊吉13日針對服貿爭議指出,自由貿易協定是對本國進口商減免關稅,短期間若無法簽訂FTA,央行貶值則可收異曲同工之效。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和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亦指出,各國多半先簽貨貿、後簽服貿,政府應重啟服貿談判,並先簽訂影響較小的貨貿協議。

但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教授受訪時反駁說,貿易協定只針對某些類型的市場,貨幣貶值則會影響所有類別的市場,連帶可能使進口原料的成本提高,讓台灣經濟惡化。問到貨貿與服貿的簽訂順序,他表示,貨貿僅能促成關稅優惠,帶來幾趴的利益;服貿則涉及投資、人才流動、產業提昇,能為台灣帶來倍數的利益;利害相較之下,自然應該簽訂服貿。

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前金管會主委施俊吉、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和成大政治系教授梁文韜13日出席「服貿怎麼簽?台灣怎麼顧?」台北場座談,討論退回服貿與經濟邊緣化間關聯。

施俊吉表示,馬政府指韓國FTA數量較我國為多,對我出口不利,但核心問題不在有無零關稅,而在於產品本身競爭力高低。他解釋,競爭力即「賣得比人貴,能賣得比較多」,韓國市場小,其三星手機、歌曲卻都能以品質行銷全世界;若我國成功推動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無須FTA,照樣能馳騁世界。

鑑於TPP和RCEP非短期內可企及,施俊吉指出,短期經濟對策中,以貶值最為合適。若能自台幣兌美元30元降至32元,就能使台灣出口品價格全面下降7%,等於與世界各國簽署立即生效的FTA,且美國QE正穩健退場,美元將升值,國人也預期台幣將貶,2月外幣存款暴增9百億,央行何不衡量情勢,順勢貶值。

「服貿就像蛋糕上的櫻桃,不吃也沒什麼關係。」陳博志引用新興市場投資教父墨比爾斯的話表示,我國出口主力為資通訊產品,由於已簽訂ITA,各主要國家皆免稅,正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指出,服貿通過與否與台積電無關;再者,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競爭力來自於特色和品質,而非削價競爭,政府以降關稅或雇外勞等壓低成本政策為導向,將扼殺產業創新。

陳博志指出,我國出口在1992年後遭韓國超越,但韓國對美歐的FTA是在2010年後才生效,換言之,兩國出口消長非因FTA數量差距所致,而是因為過去20多年來,台灣出口倚賴中國市場,面臨產業大量外移及中國產品競爭。至於服貿與簽訂其他FTA間的關聯,他說,國際上簽約不過或是重啟談判前例極多,美韓FTA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針對重啟談判方針,鄭秀玲建議,兩岸爭端解決協議和貨貿協議應優先於服貿,同時服務業可「劃出紅線」,堅守危及國安的項目,同時先開放較有競爭力的產業,無須一次全面性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