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不要再匆匆走過北美館廣場了,試試走上眼前看到的竹子裝置藝術!「X-site地景裝置計畫:邊緣地景」以1比1比例將博物館大廳搬到室外,在台北市美術館廣場上,以大量竹材搭建起一裝置藝術。從博物館內到戶外、從地面爬上鷹架,「邊緣地景」要民眾親自探索美術館外的空間。3個月的展期內將有9個藝術表演者使用,12日正式開放。
北美館館外豎起許多竹柱,每一根都有自己不同的紋路、胖瘦,高聳竹子讓人必須抬頭仰望,在交錯的間隙中會看到一塊塊藍天。跨上平台順著紅色欄杆向上走,腳下的竹鷹架引導人走向結構體的至高點,平常在廣場邊很少被注意的榕樹,樹葉卻能調皮地透進建築體,吸引每個經過的人都想摸摸這些葉子與枝枒。
【探索館外的空間】
繞著「邊緣地景」路線走一圈,不只會注意到地面層以上的空間,也會因為竹體間隙錯綜的光影變化、北美館玻璃反射的倒影、腳下傳來震動的竹子,都令人驚喜連連。
建築師陳宣誠笑著說,大家在上面走路時,身體重量也透過震動傳給了我,平常大家都知道物體有質量,但是站在這裝置上面才能明顯感受到。他扶著安全護欄坐下來,把兩隻腳晾在鷹架外開心的表示,之後如果有藝術家使用這空間,就可以從這個高度觀賞了。
北美館館長黃海鳴表示,北美館很可惜周遭沒有與一些有趣的地方接壤,大部分人不會在廣場上駐足,這次的裝置計畫很特別,因為它帶領大家探索博物館外的美。藝術並不只侷限在這棟白色幾何建築裡的視覺文化,也體現在周遭地景、建築、音樂、電影上。
【裝置與周遭的互動】
這次「邊緣地景」計畫由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三位設計師創作,整體長寬各20米,柱位與北美館大廳相同,一般竹子大約長7米,這次特別從南部取材,找到蚵寮用的9米孟宗竹,共用了2千多根孟宗竹和桂竹。施工方式也不是傳統畫圖委任營造廠,而是與中原大學學生合作,整個團隊自行實驗竹材的接合方式。
「X-site地景裝置計畫:邊緣地景」12日(週六)開幕,未來有9個表演藝術團體會重新詮釋這空間,裝置的計畫與模型也會在北美館地下室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