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實價登錄崩潰 學者籲全面改革

方家敏 2014/01/26 18:29 點閱 3040 次
圖說:學者與民團認為實價登錄機制應全面修法,而非將問題簡化成單一條文的疑義。(photo by motiqua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圖說:學者與民團認為實價登錄機制應全面修法,而非將問題簡化成單一條文的疑義。(photo by motiqua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立法院28日將召開《地政士法》修正案的臨時會,產官學界無不嚴陣以待,深怕錯誤政策會讓努力多年的實價登錄機制崩解。但學者與民團認為,行政部門不應將實價登錄的制度缺失簡化成單一條文的疑義,而是應針對實價登錄執行上的各項不足與缺失,進行全面性的檢討,提出完整修正版本,並列為立法院下會期優先審議法案。

【制度瑕疵學者憂心】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副教授花敬群指出,目前實價登陸制度對於預售屋過於輕放,預售屋如果由建商自行銷售,無須申報,預售過程中的換約行為也未納入申報範圍,且預售屋代銷案件可於契約屆滿或終止30日後才自行登錄。他認為,這些行為都會讓預售屋的價格可以任由代銷業者喊價定價,造成房價飆漲。

「目前制度上有瑕疵,這個瑕疵並不是指地政士一定會藉此造假,但的確是引誘犯法的誘因之一,恐怕會讓20年來最重要的房地產透明機制因而瓦解。」花敬群說,目前政府對於登錄價格的篩選僅對於「顯著異於市場正常交易價格者」進行個別查核,但在交易過程中稍微提高價格卻沒有「顯著」提高價格者則不容易被查出,如此可能會導致消費者無法掌握真實的市場行情。

【資訊揭露應充份】
消基會房屋委員、地政士公會榮譽理事長林旺根說,目前有90%的民眾都認為實價登錄有助於抑制高房價,但此制度存在不少漏洞。因為跟日本、歐美等國相比,台灣的實價登錄機制中,為了保護隱私而有區段化、去識別化的情形,讓很多資訊如房屋坪數、社區名稱、特殊產權、門牌號、建材、景觀、屋齡等資訊都沒有充分揭露,在民眾選擇物件時產生很多不便與盲從。

「未公開、錯誤的資訊都很容易影響輿論市場,造成高房價現象。」無殼蝸牛聯盟發言人呂秉怡指出,目前實價登錄申報至公開發佈時間長達3個月,對於資訊取得的時效性較低,應該要縮短作業時程,讓民眾即時取得有用的房價資訊。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彭揚凱則認為,當實價登錄資訊累積到一定規模後,便可修正低於公告現值太多與不合理的不動產稅制,落實「實價課稅」,並以此來改善弱勢居住權益。

【業者回歸代理身分】
針對業者對於裁罰標準不一,地政士跳脫委任代理身分,「公親變事主」代替買賣雙方受罰,花敬群說,政府應全面檢討、修正實價登錄制度的各項缺失,重修地政三法,讓預售屋納入實價登錄,並縮短登錄時程,也應該讓實價登錄申報義務回歸買賣雙方。

他指出,地政士只負責過戶、登錄等流程,但買賣雙方或代理人若提供錯誤資訊,最後受到懲罰的卻是地政士,非常不公平。因此政府應直接修法,將買賣雙方做為最終的「課責對象」,地政士就不會背負如此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