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民主的鞏固與再學習

吳英明 2025/07/02 13:09 點閱 249 次
圖為2022年第11屆「世界民主運動」(World Movement for Democracy, WMD)主視覺。
圖為2022年第11屆「世界民主運動」(World Movement for Democracy, WMD)主視覺。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民主制度若要從「脆弱」走向「穩健」,必須歷經一段長期而深刻的「鞏固」歷程。

尊重民主選舉

而鞏固民主的首要原則,正是尊重並維護民主選舉的結果。因為下一次的選舉總是很快就會到來,唯有尊重當下的民主選擇,社會才能在制度的延續與修正中持續學習、逐步成熟。

學生常常問我:「民主價值、民主社會、民主政治,甚至民主治理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我認為,那是一種深化的社會境界——人在其靈性與尊嚴中獲得尊重,同時也能誠實面對自身的有限性與墮落性。這兩者看似矛盾,卻能在民主社會中共存,並透過社會規範、公共對話與集體學習,被節制與轉化,進而形成一套彼此提醒、互相砥礪的制度與文化,孕育出推動人民福祉、公義實現與善治實踐的深層動力。

人人都有參與空間

因此,一個健全的民主社會,必須深深植基於精確的法治與負責的美感之上。每一個人、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尊嚴與基本權利都應受到法律的完整保障;同時,也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限制與錯誤,並為自身的選擇與行為負起應有的責任。人的尊貴不應淪為自傲,人的有限也不該傷害他人的權益。

在這樣的社會中,沒有人會因立場不同或身處少數而失去生存的權利;無論能力強弱、道德評價高低,每個人都應享有生存、參與與表達的空間。自認能力卓越者與能力平凡者,都應擁有自己的舞台,並承擔相對的責任。

民主非為剷除異己

民主,絕不是剷除異己、清除雜質的過程,而是一種學習在多元中共存、在對話中尋求最大共識的歷程和追求公平正義的生命價值。唯有透過制度性的法治、文化性的責任美感,以及政治人物所應承擔的責任政治,我們才能共同實現共融、公義與善治的社會理想。

在追求「轉型正義」的歷程中,除了「道歉、補償、矯正」等修復措施,更應謹慎避免落入報復的邏輯,而應走向更深層次的「社會修護」與「社會創新」。唯有如此,民主才能走出對立的迴圈,邁向成熟、堅韌與具有未來性的公共文明。

作者吳英明教授為國立菲律賓大學國家公共行政與治理學院(UP NCPAG)訪問教授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