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從底特律的沒落看台灣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12/09 09:23 點閱 3939 次

底特律正式走向破產,曾經風光無限的「汽車之城」,從繁華到沒落,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保護城市。

建城超過300年,在20世紀上半葉,克萊斯勒、通用和福特三大車廠馳騁全球的底特律,擁有民主兵工廠的封號(arsenal of democracy),如今卻成了美國夢破碎的活教材,真是應了清代戲曲家孔尚任「桃花扇」之言:「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城市的興衰是工業文明的通病,而「文明是死於自殺,而不是謀殺」,底特律破產最根本的原因是過於依賴汽車產業,卻因產業空洞化,導致人口外移,加上地方稅收不足,舉債支應市政需用,多重因素惡性循環的結果。

看看這個宣告破產的城市景況,現有公共負債180億美元,2008-2012年間,每年負債都超過1億美元。

自2000年來,人口減少26%,從1950年代高達180萬人,如今僅剩70萬;16歲以上有工作者不到人口數的1/2,失業率達18.6%;2007-2011年間,36%的居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個人平均所得為15,261美元;高犯罪率,破案率不到10%;2013年上半年,僅有1/3的救護車可執勤;每年平均發生12,000起火災,廢棄建築物高達78,000棟,高達40%的街燈故障。

這樣的一個城市,要教它不破敗也難。

底特律汽車產業立的泰勒主義和福特生產分工體系,被視為工業社會組織的典範。全球化進程中,伴隨著其他汽車廠商的興起,底特律因設備老舊無法與之競爭;2009年金融危機的衝擊,全球汽車需求減緩,美國汽車業瀕臨倒閉危機,底特律更因為單一汽車產業的比例過高,加上未能實現產業轉型,受到的衝擊更嚴重。

底特律苦嚐轉型失敗的惡果,人口外移、稅收不足、公共服務縮減、治安敗壞、經濟情況惡化,埋下日後破產的導火線。過去從英國、法國到俄羅斯,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這或許是重工業大城的宿命。

在台灣,如果一個城市負債達180億美元,基本上也已經到達破產邊緣。當前不乏一些城市面臨人口結構、資源環境、社會問題、外部形勢,同樣存在著類似底特律的風險。更何況,台灣產業外移人才外流,經濟景氣未見好轉,面臨GDP「保2」危機,國內薪資水準倒退、家庭平均消費支出減少。

台灣每年經常性赤字為2700-3000億,目前負債比重約占GDP的38.6%,距離債務上限的40.6%只有2%,各級政府總負債逼近22兆元,占GDP比率將近250%,比爆發債務危機的希臘還要嚴重。如果再繼續舉債度日,台灣將會成為下一個希臘。

部分地方政府債務快速膨脹,過度舉債本身就意味著沉重的負擔,影響政府部門的運行效率,有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不僅不足以償債,甚至付息都構成較大負擔。今年6月立法院修正通過公共債務法,將縣(市)政府舉借債務預算數,占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比例提高到50%。放寬地方政府舉債額度,一旦喪失地方債的足額還本付息能力,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很難控制。

當一個城市失去人口、資金、創新與活力,加速走向衰敗,無力清償債務,只剩下宣告破產一途。

今日發生在底特律的事,明天也可能發生在台灣的任何一個城市。對於底特律破產,我們必須吸取教訓,一方面應尊重並協助產業發展和轉型,另一方面要建立制約地方政府過度舉債的機制。

最重要的是,各縣市政府應以量入為出觀點,做好市政規畫與財政管理,以卯吃寅糧舉債因應財務困難,只會債留子孫,最終步上底特律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