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零關稅」看台美經貿談判的困境

醒報編輯部 2025/04/08 17:07 點閱 2069 次
總統賴清德4月6日拋台美談零關稅,汽車關稅動向受矚目,國產車概念股包括裕隆、中華車、裕日車等,4月7日開盤跳空跌停鎖死。(中央社)
總統賴清德4月6日拋台美談零關稅,汽車關稅動向受矚目,國產車概念股包括裕隆、中華車、裕日車等,4月7日開盤跳空跌停鎖死。(中央社)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對台灣祭出高達32%的「對等關稅」,使台灣經濟與產業界陷入極大的震撼與焦慮。面對這樣的貿易重擊,總統賴清德提出了以「零關稅」為起點的談判倡議,試圖化解危機,但這項政策的實質風險與策略錯置問題,卻逐漸浮現出台灣在國際談判桌上的困境與自我矛盾。

重蹈FTA覆轍

回顧歷史,台灣過去為了追求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曾經主動開放萊克多巴胺美豬、美牛進口,當年蔡政府更不顧國內強烈反彈,自行揭露底牌,全盤接受美國提出的貿易要求,結果卻是台灣民眾承受萊豬牛疑慮,FTA卻遲遲未見蹤影。如今川普再祭重手,台灣似乎又再一次踏上同樣的老路,重蹈覆轍而不自知。

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零關稅」的談判起點,看似公平,實則暗藏不對稱的經貿關係風險。賴清德所提及的「比照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完全忽略了現實情境差異。美加墨三國關係建立在地緣連動及制度整合的基礎上,而台灣與美國之間則高度不對稱,貿易關係亦非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

倘若未設定明確的對等談判條件與換單機制,貿然宣布零關稅,勢必陷入單邊讓利、無法兌換實際貿易利益的困境。

經濟命脈交付美國

其次,台灣政府的策略傾向「以買代賣」,卻忽略了最基礎的產業需求。行政院目前規劃的政策,不論是軍購、天然氣或是鼓勵台商赴美投資,都是看得見的支出,卻未見到相應的收入與訂單回饋,這對以中小企業為經濟主體的台灣而言,完全是南轅北轍。

國家資源耗費在難以回饋實質經濟利益的採購與投資上,這無異於將未來的經濟命脈交付美國掌握,卻沒有任何可預期的回報機制,徒增企業經營與轉型的壓力。

美國此波政策的核心,本質上乃是解決貿易逆差問題,而非單純的關稅協商。美國過去對其他國家如越南所提出的對等零關稅方案皆已回絕,真正目的仍然聚焦於貿易逆差縮減。換言之,台灣若未能針對逆差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僅憑主動讓利,最終結果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能全面讓步

更嚴重的是,當前台灣的國際姿態過度低調柔軟,政府在川普關稅威脅下,提出了全面讓步的策略,卻未設置基本的國家利益防線,等同放任美方予取予求。目前川普政府的作法已引發全球公憤,而台灣政府卻過度急於表現合作姿態,忽視了國家應有的談判立場與尊嚴,更未考慮到長遠的經濟自主性與安全保障。

從國安角度看,賴政府多年來堅持「抗中」路線,積極配合美國的國安與經濟政策,不僅推動台商回流供應鏈,更在防堵中國洗產地上付出巨大努力。但諷刺的是,即便如此,美國仍毫不留情地對台灣課徵重稅,顯示美方政策出發點根本不考慮台灣的犧牲與配合,亦無視所謂的「盟友」關係。

談判定位國家尊嚴

政府必須正視現實,避免再次陷入毫無保留的讓利與單邊妥協,唯有透過明確的談判架構、訂單回饋機制與產業轉化方案,才能將國家利益真正落實。賴政府應重新檢視對美政策,停止無條件的資源外溢,適時強硬回應,將台灣的談判定位在國際經貿利益均衡與國家尊嚴之間,確保中小企業實質獲利,並保障國家經濟長期穩定。

「零關稅」固然是美好的想像,但若無法換來真正的訂單與市場准入,這樣的零關稅只會是另一場台灣對美外交的弱雞悲劇。當全球面對美國經貿強硬政策有所回應之時,台灣絕不可再自我弱化,唯有挺直腰桿,在國際談判桌上清楚表達立場,設定清晰條件,才能真正守護自身經濟安全與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