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三峽悲劇看台灣交通安全制度的崩壞

醒報編輯部 2025/05/20 10:10 點閱 516 次

一場發生在新北市三峽北大國小前的重大交通事故,震驚全台。78歲余姓男子駕駛自小客車,於下課尖峰時段高速衝撞學童與家長,造成3死12傷的慘劇。根據現場目擊者指出,該車時速逾百公里,且並未煞車,最終在撞上分隔島後才停下。

交通治理的失能

更令人髮指的是,肇事者曾於五年前衝撞推嬰兒車的母親,且有屢次違規紀錄,卻未被有效控管,甚至仍能順利通過高齡換照機制。

這起事件不僅暴露出高齡駕駛安全管理的漏洞,更凸顯整體交通治理制度的全面失能。台灣是否正面臨「交通制度信任崩壞」的危機?可從高齡駕駛、道路設計、行人安全與制度治理四個面向,反思此次悲劇的深層結構與改革契機。

形同虛設的換照

一、高齡駕駛制度:形同虛設的「換照」把關機制
肇事者今年2月才剛完成高齡換照,交通部指出該駕照狀態為正常,亦無未結違規案件。問題在於在既有制度下,只要符合形式檢查,即可續照,無論其駕駛行為是否曾有嚴重問題,或是否患有妨礙駕駛的潛在疾病?

專家指出,台灣高齡換照標準遠比國際寬鬆。例如澳洲須通過模擬道路測驗與身體反應測試,美國部分州則要求醫師評估駕駛能力後才能換照。台灣若仍將駕照視為「終身資產」,將不斷釀出血的教訓。

更令人心驚的是,這名肇事者並非首次肇禍。五年前的嬰兒車事件便顯示其駕駛行為早有問題,卻未納入換照審核考量。這凸顯出政府監理機制與資訊串接之失效。檢討駕照制度不應只是年齡門檻,更應包含動態風險評估與醫療審查機制。

學區的交通管制

二、道路設計缺陷:學區竟成「抄近路」捷徑
雖然輿論多聚焦於高齡駕駛問題,但也有地方社群指出事故現場本身存在道路設計缺陷。事故道路原為住宅與學區生活道路,卻被大量汽車當作穿越通道使用。該路段雖設有禁止進入告示牌,卻無實質管控,使其成為駕駛「抄近路」的捷徑。

「行人全時相」雖設計為保護行人,卻在此次事件中反而造成擴大傷害。社群建議應導入交通寧靜區概念,以圓環、減速平台等物理設計,引導車速自然降低。正如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所言:「行人全時相不等於安全」。唯有從空間設計思維出發,將人本交通落實於每一處街道,才能真正避免未來災難。

來回搖擺的政策

三、制度與文化:從執法偏頗到社會對立
台灣交通治理制度長期存在「鐘擺式施政」的問題,當輿論壓力高漲,便強化對駕駛的裁罰;一旦駕駛團體反彈,政策又反向鬆綁。這樣來回搖擺的政策,只會加劇用路人間的對立與不信任。

例如當駕駛團體抗議罰則過高時,竟提出要求「提高行人罰款至1萬8」的荒唐訴求,顯見某些駕駛人缺乏對「道路用路人階序」的基本認知,即「傷害力越大,責任越大」。這不是單純法規問題,而是交通倫理教育的失敗。

不是特例,而是警鐘

四、政府角色與社會責任:悲劇後的轉捩點在哪?

事故發生後,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卓榮泰第一時間前往醫院探視傷者,並承諾「全面檢討行人安全網」。但檢討不能只流於表面,不能只成立專案小組、舉辦記者會,更不能只追究個別駕駛責任而忽略制度性問題。

從高齡者駕照管理、通學道路設計、駕訓與交通倫理教育、以及公共運輸不足等問題,無一不是積年累月的政策債。三峽案不是特例,而是警鐘,提醒政府與社會必須痛定思痛、整體檢討。

開啟交通文明新契機

此時此刻,社會不應只是悲憤或網路圍剿,而應推動制度改革。呼籲交通部、內政部、監理所與地方政府整合各方資源,建立一套以人為本、風險管理導向的交通安全系統。地方政府則應透過大數據分析事故熱點、改進道路設計,讓城市真正從「行人地獄」走向「安全通行」的文明社會。

三峽車禍的慘劇,是一場可以預防卻未被防範的災難。若我們仍以「個案處理」為思維,未來只會不斷重演同樣的悲劇。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交通安全問題只會愈發嚴峻。

唯有從制度與文化雙軌改革,才能建立長治久安的交通安全網。讓這起悲劇不只是憾事,而是催生改變的力量。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告別行人地獄,迎來交通文明的希望曙光。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