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基改食品將公投 標示惹爭議

方家敏 2013/10/10 19:23 點閱 3031 次
美國華盛頓州的基因改造食品標示公投案「I-522」,因沒有將乳製品、啤酒等納入規範標準,有民眾認為不夠全面。(Photo by USDAgov on Flickr-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美國華盛頓州的基因改造食品標示公投案「I-522」,因沒有將乳製品、啤酒等納入規範標準,有民眾認為不夠全面。(Photo by USDAgov on Flickr-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基因改造食品向來備受爭議,美國華盛頓州日前提出的公投法案「I-522」,將針對市售的農、畜產品加上基因改造的標示,讓消費者在選購時能做出適切的考量。然而,該法案並沒有將其他的食品加工品納入標示規範,令人質疑此法案的全面性。近年來基因工程進步,改造後的作物反能解決環境問題,許多資深的反基改人士紛紛倒戈。

為了爭取民眾對食品來源的掌握,並要求廠商在商品上清楚標示是否為基因改造食品,美國華盛頓洲日前擬定了「I-522」議案,並將於今年11月公投表決。此案如果通過,估計全華盛頓州將有4分之3的超市食品受影響,且將連帶引發美國各州對於基因改造食品標示的重視。

正反意見兩極

有許多支持者覺得基因改良產品的標示,有助於消費者認清商品,在選購產品時也能做出最適當的判斷。2000年到2009年間,美國曾興起一陣「非基改」風,當時約有7000項商品,包含食品與飲品都以「非基因改良」做為噱頭,許多有機農產品業者更是將基因改良納入有機資格認證的範圍。

但《富比士》指出,I-522法案中有許多矛盾之處,例如僅規定經過基因改造的農產與肉類需要特別標示,而使用基因改造產品所製造的加工品,如乳製品、啤酒,以及餐廳所販賣的食物等則不須標明。因此有人認為,若政府有意讓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清楚來源,應該要做出更全面性的規劃。

一般的基因改造食品大多以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或是以雷射、化學誘發物質,使植物種子產生突變,並讓其DNA衍生出新的特性。經突變或改良後的作物,如玉米、燕麥、南瓜、馬鈴薯、水果等農產品,通常已無法在自然環境下生長。

基因改造救糧荒

多數反對基因改造食品的倡議者認為,經過改良的食品不夠天然,甚至可能有安全上的疑慮。但一名資深的反基因改良團體領袖馬克‧萊納在I-522法案公告前發表演說,表示「大多數的基因改良農產品都較普通的農產品健康。」前綠色和平組織的發起人派翠克‧摩爾,早期也大力反對基因改良食物,但近年來卻公開表示,「生物科技與基因改造工程對人類與環境有極大助益。」

摩爾與萊納認為,基因改造食物具有傳統的食物所不具備的特性,可針對不同生長環境修正農產品的缺點,甚至能解決全球的貧窮、糧荒等問題。基因工程可透過轉入抗蟲害基因,減少作物對農藥的使用需求,對於環境永續與食品安全皆有益處。透過轉入抗旱基因,作物可減少灌溉用水量,讓缺水地區的作物也能順利生長。而基因改造稻米可轉入水稻中所缺乏的維他命A和鐵元素,提高其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