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衡)《大而美法案》引發的爭議不斷

林建甫 2025/07/13 09:41 點閱 167 次

美國總統川普強推的《大而美法案》(The 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OBBA)在歷經數月激烈辯論後,已在美參、眾議院都驚險通過。這是部巨額預算與廣泛改革匯集為一體的超級法案,內容可說是涵蓋現代美國最爭議性的政治議題,包括稅制重構、國防擴軍、邊境封鎖、社會福利縮減、氣候政策逆轉、AI技術的聯邦管制暫停,…。「大而美」存在多項政府角色與社會責任的根本爭論。

川普有其大戰略

川普重返白宮後之所以急於推動「大而美」,可從其政治策略層面理解。這部法案並非單純的預算或經濟工具,而是他試圖以立法形式重新界定聯邦政府角色、重新分配國家資源並進一步鞏固支持基礎的重大政治宣言。在2017年減稅法案打下的基礎上,「大而美」進一步擴大減稅範圍,試圖以「財政解放」為名重構公共與私人之間的關係。其經濟邏輯建立於典型的供給面經濟學理論之上,即相信減稅與鬆綁監管可刺激私人部門投資與就業。

在川普的語彙中,「大」與「美」是形容一個強硬、簡潔、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行政體系,不受聯邦官僚束縛、不顧左翼道德考量,而是徹底擁抱市場、國防與邊境的美國。

增加赤字、砍了弱勢

對美國國內而言,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與多家智庫一致指出,該法案未來十年將導致額外3.4兆美元的財政赤字,而川普政府的回應,仍不脫以「成長將彌補支出」的空泛承諾。這種建立在樂觀假設之上的預算安排,不僅增加美債利息支出,也有可能危及未來的貨幣穩定與信貸信譽。

「大而美」對Medicaid、SNAP(糧食補助)與聯邦健康保險的重大削減,將直接影響數千萬基層美國人。有研究指出,一旦法案生效,約有1,200萬人將失去醫療保障;在某些低收入州,民眾將面臨「病無可醫、老無所養」的現實困境。

川普的說法是「讓各州自由選擇、讓人民靠自己奮鬥」,但這種去中心化的分權安排在現實中卻可能加深州際間的不平等,使得本已資源稀缺的地區更加無力應對社會問題。自由派批評其為「反人民、親資本」的回歸式立法,保守派內部則有部分議員擔憂債務膨脹與民意反彈。

顧美國不顧氣候變遷

對國際社會而言,「大而美」釋放出一種清晰的訊號:美國正全面回到「美國優先」路線,並願意不計國際規範或合作承諾,推動國內優勢利益最大化。在能源政策上,法案大幅度解除對化石燃料產業的限制,重新補貼油氣開採,並積極擴張出口許可。這不僅扭轉了拜登時期對綠能產業的扶植路線,更可能重創全球碳減排努力與氣候談判信任。美國身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其政策轉向無疑將為國際氣候治理投下不安定因子。

重分配也限縮政府

「大而美」是一部以經濟成長為名,實則重分資源、收縮政府責任的超級法案。「大而美」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爭議,正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挑戰了「聯邦政府是否應當擔負普遍福利與社會公平」這一價值共識。在保守派眼中,它是去官僚化、去補貼化的必要手段;但對進步派而言,它是對公共責任的背叛。若「大而美」未來無法透過修正或配套回應這些根本挑戰,那麼它帶來的,恐怕不只是一次短暫的政策轉向,而是對民主與社會穩定的長期衝擊。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