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今,從華爾街到矽谷,幾乎每個人都面臨著同樣的挫敗感:缺乏信任、決策瓶頸、孤立的團隊、超出負荷的會議和電子郵件、繁瑣的預算、短視近利等等。還有任何希望嗎?為什麼工業革命以來,我們的工作方式幾乎沒有太大改變?
這本書寫給領導者、企業家、高階主管、經理人、慈善家、民選官員和社區幹事──任何需要團隊成員攜手發揮潛能的人。如果你擔心自己失去對事物的掌控,別擔心。無論你的職位高低,本書都有適用的好建議,你可以拿來讓團隊變得更好。
客戶們和我坐進黑色車子的後頭,去吃晚餐慶祝,興致高昂,剛才八小時暢談團隊裡沒機會聊的話,由一個終極問題開頭:「是什麼害你們無法發揮最好的工作表現?」他們壓抑太久,這問題打中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大家暢所欲言,講個不停,從會議室講到走廊,進到電梯,現在來到車上。
其中一位說:「我們的策略檢討月會呢?真有人有什麼收穫嗎?」「大家安靜一會兒,接著異口同聲說:「沒有!」團隊負責人從前座轉頭盯著每個人說:「你們不需要開的話……那我大概也不需要。」
會議上花費時間
好,就是這樣。就我在混亂中所知道的,這個領導團隊和底下人員每月花一大堆時間做準備,再出席這個實質上只是美化過的進度報告會議。我趁機問他們:「你們大概花多少時間在這個會議上?」他們開始計算。
首先是會議本身的時間,超過三個小時,將近四十個人出席。然後是資深人員準備會議的時間,他們得知道如何回應各個問題。此外還有團隊準備資料的時間,包括幾百頁的投影片,其中許多內容經常沒有用到。諸如此類。他們七嘴八舌,我計算加總。我們來到餐廳時,大致的估算出爐了。
這個會議每年要花多少錢?將近三百萬美元。他們很傻眼:「我們每年竟然花三百萬美元開這個狗屁會議?我們現在該怎麼做才好?」我說:「何不就取消,看看會怎樣?」你幾乎能看見他們腦中的齒輪在轉動。如果會議可以改變,還有什麼其他東西要變―預算、批核或組織架構?這個團隊即將改造他們的工作方式。
面臨系統性難題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造訪過五大洲的十五個國家,無論到哪裡都會遇到沮喪的主管和團隊。我們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組織規模與官僚體制曾讓企業強大,卻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變成負擔。我們受各種壓力包圍──要成長,要貫徹,要不計代價執行,而且手得是綁在身後。我們必須發明未來,卻是身在問題重重的老舊工作文化裡。
我們的工作都做不完了,卻還把日子塞滿無止無盡的會議。我們的郵件、檔案和數據堆積如山,卻連所需的資訊都找不到。我們想要效率與創新,卻為了避免風險,而讓最好的人才綁手綁腳。我們嘴上說要團隊合作,卻並不真正信任彼此。我們知道這種工作方式不真是在工作,但無法想像另一套做法。我們渴望改變,卻不知如何實現。
如今我們面臨許多系統性難題,經濟如此,政府如此,環境如此,而一切源於我們無能改變。我們對官僚的靡靡之音上癮了。到處是各種無謂的階層、計畫、預算和管控,不像原本那樣運作良好。
面對複雜局面,我們的骨董組織(legacy organization)--亦即組成現代世界大半部分的傳統組織--成效不彰,而我們心知肚明。然而我們兩手一攤,什麼也不做,就怕失去我們僅存的掌控力。
美國紅綠燈系統
我們的組織架構裡藏著一套假設,而我們絕少留意或反思,只是從前人那邊蕭規曹隨。這些假設,加上相應的實行方法,就像一種作業系統在後面靜靜運作,構成一切的基礎。
作業系統隨處可見。舉路口為例,當兩條路彼此交叉,問題就出現了:我們該如何讓最多車子可以通過,而且不會撞成一團?常見做法就是紅綠燈。美國據估計有三十一萬一千個紅綠燈,全球幾乎人人知道這玩意兒在幹嘛。如果我們把這當作一個作業系統,背後的假設是什麼呢?
- 我們不能信任大家靠自己通過路口,需要有東西告訴他們該怎麼做。
- 這種複雜問題一定需要精細的規則和科技來處理,包括電線、電燈、開關和控制中心,讓車子可以最順暢地行進。
- 我們需要設想每個可能的狀況,運用多種顏色的訊號、箭頭、不動的燈光、閃爍的燈光,諸如此類。 另一個做法比較少見,但也人人知道,那就是圓環,車子開進一個連通四個方向的共享圓形車道。這也是作業系統,背後有一套對人和問題的不同假設。
- 人是可以信賴的,大家相信彼此能妥善判斷與做對事情。
- 這種複雜問題可以由簡單的規則和認知來處理,交由個人做判斷:先讓已經在圓環裡的車子通過,然後自己再進入圓環。
- 圓環裡會出現許多狀況,但大家能攜手解決。
紅綠燈與圓環
這兩個做法怎麼樣?你是否注意到,紅綠燈不需要駕駛花多少腦筋?只要乖乖照做就好。相較之下,圓環需要駕駛專心開車,為自己和別人的人身安全負責。紅綠燈讓人能趁等待時偷傳一、兩則訊息;圓環讓人一直動作。紅綠燈背後有一大套系統,隨時監控狀況;圓環要大家自己看著辦。
在美國,圓環很稀罕,大約每一千一百一十八個路口才有一個是圓環,所以你也許認為紅綠燈比較好,但說真的,到底哪套作業系統能得到最佳結果呢?現在我們跳脫直覺,好好思考一下:
- 哪一種比較安全?
- 哪一種的交通流量比較高?
- 哪一種的興建和維護費用比較低廉?
- 哪一種在停電時運作得比較好?
上面四題的答案都是圓環。圓環減少七五%的車禍受傷率,減少九○%的車禍致死率,車流延遲率也少掉八九%,每年的維護費用低了五千到一萬美元。當然囉,圓環在停電時依然運作正常。可是我們比較習慣哪一種路口?紅綠燈的路口。很意外吧?我們把「常見」跟「良好」混為一談了。
骨董作業系統
這兩套做法是很好的隱喻,反映企業界的實情。我們最熟悉的工作方法其實不太管用,但又很難相信另一套做法。我們公司的作業系統包括種種政策、流程、辦法、措施、儀式和常規,重塑每天的現實,如此司空見慣,幾乎顯得理所當然,但如果你曾停下來想一下為什麼我們需要經理、預算或績效考核,你其實是在不經意間質疑這套作業系統--這套骨董作業系統。
如果這套作業系統背後的假設有問題,我們再努力也無濟於事。我們滿心相信世界能加以預測和控制,唯有用紅綠燈才能確保秩序,但你若是這樣想,一旦遇到當今世界常見的變動和狀況,就會退回過去的解決辦法:我們只是需要更多能幹的主管,只是需要逼出效率和成長,只是需要組織重組……但並非如此。在二十一世紀,進步的最大阻礙就是我們自己。
進化型組織
如果你們公司其實能自行運作呢?如果你的事業、組織、餐廳、學校或教會能每天愈變愈好,不需要你東搞西搞瞎操心呢?如果你其實不必再給員工任何指示呢?如果你其實不必再時時緊盯呢?不必再滿腦子想著預算、計畫和下一季呢?這不只有可能,而且是在全球各地正在成真。
談到他們如何做團隊打造、專案管理、決策制定、資訊分享、目標設定、績效考核和酬勞設定,他們所採用的方法不是紅綠燈而是圓環,靠目標、公開和信譽創造自由和負責的公司文化,既有目的、也有彈性,既去中心、也重協調,而且崇尚正向待人(People Positive)和錯綜意識(Complexity Conscious)―這兩個基本思維會在後面詳細探討。
我把他們稱為進化型組織(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原因是他們以這些思維攜手持續改善其作業系統。這些不只是思維,還要實行。無論你是帶領十個人的團隊,還是一萬人的企業,提升你的作業系統是最大關鍵―而這正是本書能帶給你的收穫。
開創出非凡成就
這本書是寫給領導者、企業家、高階主管、經理人、慈善家、民選官員和社區幹事──任何需要團隊成員攜手發揮潛能的人。而且所謂的潛能非常巨大:例如瑞典商業銀行沒有傳統的預算,卻於數十年間領先競爭對手;博祖克照護公司(Buurtzorg)沒有主管,由護理人員團隊合作;晨星公司(Morning Star)讓員工自己決定職責和薪水。
我們會一一讀到這些例子以及更多精采做法,明白他們不是陷入混亂,而是用心開創出非凡成就。你還沒讀完這本書就會感到奇怪,怎麼還有人想繼續工作得綁手綁腳。
不過現在我想先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的架構。在第一部剩下的部分,我們會探討目前這種工作方式來自何處―從工業革命的工廠談起。我們會明白,當世界變得空前巨大和複雜,過往做法是如何開始行不通的。此外,我們會打下概念基礎,以便提出有關人員與組織的新思維,破除管控的迷思,用遠遠更好的另一套取而代之。(宇欽/輯)
《團隊潛能:自主化組織的設計、優化與效率》
作者:亞倫.迪格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上海迷宮:人性丈量中國旅程》
作者:楊猛
出版社:二十張出版
飢荒、內亂與外患構成了四○、五○年代以降的中國敘事,在歷史洪流中被逐次掏洗的人性,最後如何與命運和解、共生?中國從來不缺乏精彩故事,而是缺少對於歷史的忠實記錄。睽違十年,楊猛的中國觀察力作,盡現非虛構寫作名家風範,跟隨楊猛的記者行跡走訪中國,一探這座龐大迷宮的詭密與真相。
本書是楊猛以記者分身行走中國,三次跨越「時」「空」的旅行。從上海孤兒的尋親迷宮,到白修德筆下的昔日中國,最後再進入西南邊境的法外之地,楊猛以獨特視角發揮記者筆工,以步行丈量中國,書寫出對過往中國隱藏於表象的人性面,真實而令人悚慄。
《倫敦超展開:維多利亞革命與日常生活》
作者:麥可・艾爾珀特
出版社:黑體文化
在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經歷了史上最劇烈變革,塑造今日這座現代化大都會的基礎。鐵路興建、街道鋪設、醫療進步、衛生條件改善……技術創新為城市帶來繁榮,卻也讓社會底層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是一部關於普通人如何在時代變遷中生存與奮鬥的故事,是一本讓倫敦真正「活起來」的歷史普及作品。
當我們見到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超展開之姿,便能真正理解今日都市文明的起源與代價。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史,更是一場充滿感官體驗的時空旅程。艾爾珀特(Michael Alpert)透過細膩的筆觸與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讓讀者聞得到街頭的氣味、聽得見市場的喧囂、感受到時代的脈動。
《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政治哲學緒論》
作者:喬納森.沃夫
出版社:商周出版
在現實中,我們自然而然地遵循法律與規範:不闖紅燈、繳稅、投票、服兵役等等,但是我們為什麼要有這些「權利」和「義務」?為什麼要接受「被統治」的狀態?我們如何「同意」受到以上種種限制的束縛?事實上,這些疑問皆被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家及哲學家提出過,更轉化為直搗核心的問題。
面對這些橫跨數世紀、深深影響我們的疑問,本書以洗鍊清晰的文筆呈現政治哲學最核心的議題,揭露古往今來的政治家、哲學家嘗試回應的論述,不僅提及國家存有、政治體制、自由權利及經濟制度,使我們理解當代社會何以成形,更觸及近十幾年關注的新興問題:性別、種族、全球正義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