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6大遊行催出了在野的人氣,國民黨聲稱現場人數超過25萬人,雖然詳細精確的數字還沒有出來,不過從人潮湧現的程度可以看出,在野黨的氣勢整個被催了出來,並不容小覷。
在野大團結
國民黨跟民眾黨這次說是傾巢而出,包含了前總統馬英九、立法院長韓國瑜、台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跟台中市長盧秀燕,還有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都大力動員還親自出席講話。顯見在野黨的整合已經越來越完整,如果無法見縫插針化解敵營,顯示民進黨在這一年的施政中,並沒有化解敵對勢力的反彈,反而讓其更加團結對抗。
罷免總統言過其實
但是就算如此,要罷免總統恐怕還是不可能的任務。根據總統副總統選罷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罷免案,經全體立委1/4之提議,全體立委2/3同意提出後,立法院應為罷免案成立之宣告。提案門檻只要29席,但是同意票高達76票,按照現在在野黨只有62席,還有很大的距離。
不過不可諱言地,在這一波罷免戰當中,原本一直處於挨打局面的在野黨,的確在這一次遊行後整個滿血復活。
總統的判斷要準
政治影響力要怎麼判斷?在當前的世代其實並不容易,一方面是因為網路世界太過於發達,加上各個社群網站都有各自偏好的演算法,我們很容易因為演算的關係不斷被灌輸自己想要看到的內容,而無法得知真相。
另外就是政治公關的越加商業化,只要投入大量的金錢,甚至可以在短期之內形塑各式各樣的氛圍、言論甚至畫面。
賴總統原先的得票率只有四成,因此被歸類為少數總統,但是賴總統雖然少數卻強勢依舊。他堅定地拒絕對在野黨妥協,不但一方面緊靠美國,另一方面更是大打輿論戰,接著也放任黨內進行罷免戰。
這是一招險棋,雖然現在政局處於停滯,但是如果罷免成功,扳倒國民黨立委,重選成功就能重新贏回立院多數。能夠一路把氣勢越打越強,民進黨空戰的優勢扮演了關鍵角色。
總統如何與在野對話
不過在這次426遊行過後,在野黨秀出肌肉之後,總統的確需要更謹慎的思考,未來跟在野黨的互動,是否仍然要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原則?
至今為止,的確檢調不斷依法在追查各樣的案件,但是柯文哲的持續被羈押,以及案情內容大量被獨家外傳給特定媒體。對比幾位重刑犯可以交保,甚至還有人因為法院的疏忽直接逃逸無蹤,連檢察官都蒙在鼓裡。這樣的司法水準,恐怕難以讓人信服。
重建司法在人民內心的信任度,恐怕不是法務部長出來講說相信檢察官,或是司法院簡單懲處法官就能了事。依法偵查打擊罪犯,全國沒有人人會反對,但是如果查辦案件涉及輕重不一,那就是系統問題,應該徹底追究。
戴帽激怒中間選民
總統也該深思,雖然美國是強國、盟國,台灣不可能忽視美國的意見,但是對比之下,是不是要一切以美國優先,全力來壓制中國,並且質疑在野黨的忠誠?這次大遊行,總統要在野黨去天安門嗆聲中共,這樣的意義是甚麼?不但沒有回應在野黨的質疑,反而更讓在野黨認為是扣帽子。如此的溝通,完全只是在激怒在野黨。這樣下去對執政黨有甚麼好處?總統不能一直把在野黨全部劃成激進勢力,那只會把在野黨內的中間派越逼越少。
或許是因為大罷免將屆,總統不能低頭示弱,但是當初總統不是一再撇清,罷免是公民團體發動的嗎?身為總統難道不該也更高的高度,不該預想到如果罷免失敗,執政黨要怎麼繼續跟在野黨互動嗎?現在就把話都說死,難道未來法案要繼續打割喉戰嗎?在人數劣勢下,要繼續政治僵局嗎?
總統意念是關鍵
總統回應在野黨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總統本身如果放不下身段,繼續採取堅壁清野的政策,只會把對手越來越往主戰方向推。
一切都在總統的一念之間,勝負雖然重要,是非也要分明,但是如果弄到己方寸步難行,恐怕甚麼樣的理想都會變成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