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精神求診增加 醫:應了解霸凌成因

呂翔禾 2025/04/21 14:27 點閱 40 次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1日公布「全台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發現13到15歲兒少到兒心科求診比例增加。(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1日公布「全台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發現13到15歲兒少到兒心科求診比例增加。(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兒少心理保護不足,政府要協助增加人力、強化家庭支持功能!」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1日公布「全台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發現13到15歲兒少到兒心科求診比例增加,且網路霸凌背後常牽涉性資訊傳播、遊戲成癮等因素。兒科醫生呼籲增加給付、人力,以強化家庭教養兒少的功能。

兒少憂鬱與成人不同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表示,56%受訪醫生指出,憂鬱症近三年來成為兒心科門診增加最多類型,近5成醫生也觀察到,13到15歲求診年齡層顯著增加,憂鬱、自傷與注意力問題都是主要就醫症狀。另外,兒少憂鬱症與成人表現狀況不同,常出現易怒、身體不適與拒學的狀況,容易被誤認為叛逆期。

「給付不合理、專業人力不足、缺乏整合系統,是兒童心理健康防護最大困境!」林健禾強調,看兒少不只看病,還要聯絡家長、學校,花費大量溝通與整理時間,自費諮詢1800元以上,但健保精神醫療給付並未相對調整,且校園心理專業人力不足,連教師、社工與心理師也需要背後更多力量支持。

網路使用要重質

台大精神醫學部主治醫生林煜軒指出,團隊針對台灣8千多位10到18歲的兒少進行研究,發現網路霸凌最會增加兒童自傷風險,但若以多變量評估後,性相關資訊外傳、網路遊戲成癮,還有現實生活遭受霸凌的影響就會大於網路霸凌,因此除了網路霸凌外,其他面向的風險也要多關注。

「需要關注兒少使用網路內容,而非使用時間!」林煜軒強調,工作加班背後會有很多原因,其實網路霸凌也是一樣,因此家長在管教小孩不要只有關心小孩使用時間太長,也要多了解兒少使用網路的內容。林健禾也說,兒少不會不願意求救,近年來主動就醫的比例有上升,但也需要家長、教師更多關注。

心理防治強化前端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憂心說,除了醫師、教師以外,家長目前因為各種社會因素,包括雙薪家庭等,使得教養與支持功能減弱,希望政府協助家庭強化照顧功能;民進黨立委陳培瑜則說,總統賴清德宣布「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6年將投入50億元,她建議投入更前端的中小學心理防治,才能建立更完善的防護體制。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