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三)月28日緬甸北部發生震距規模7.7的淺源強烈地震,地表強烈搖晃造成震央周邊地區數萬棟建築物倒塌,道路毀損橋梁崩塌,引!發山區大規模土石流,阻斷主要聯外道路,至今已造成數千人傷亡,數十萬民眾受困災區。鄰國印度、孟加拉、泰國、寮國、中國大陸皆有明顯震感,是今年迄今最嚴重的天災。
防範強震衝擊不可輕心
臺灣去(2024)年四月發生規模7.2的花蓮強震,全年有感地震次數也高達2168次,打破歷年紀錄,加上今年一月又發生規模6.4的嘉義地震,顯示地震活躍度相當高;如今緬甸發生強烈地震,自然引起大家深切的關注,擔心引發連鎖效應影響臺灣。
緬甸位於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的交界處,而臺灣則處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帶,屬於不同的地震帶,兩地又相距逾2,000公里以上,板塊間應力的傳遞十分微弱。因此,緬甸地震對臺灣的直接連鎖效應非常低。不過,臺灣本來就處於地震高風險區,近期東部及西南部的地震次數異常頻繁,加上暖化的環境會抬高強震的風險,無論是否有緬甸地震,我們都應時時關注有關部門的監測和預警資訊,加強社區的防震措施,持續做好防震的準備。
海平面上升是隱性的威脅
強烈地震是外顯的災害,一旦發生很容易引起公眾的注意及警覺,立即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加以因應;其實全球當前還有一個隱性的可怕災害正在悄然醞釀中,就是海平面的上升,至今世界各國仍然缺乏積極的因應策略。
由於2024年的全球地表均溫創了新高紀錄,海洋也隨著氣候暖化趨勢達到有觀測紀錄以來的最高水位。根據美國太空總署最新的分析,去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量達到0.6公分,遠超過原先的預估;另一方面,自1880年至今,全球平均海平面已上升了23公分,其中有10.1公分 (佔44%)竟是1993年以後所升高的,顯示氣候暖化正在持續加速海平面的上升。
由於氣候暖化帶來的熱膨脹效應,加上陸地冰川快速消融,以及南極冰棚的急遽崩解等因素仍在惡化,預計未來全球海平面的上升率還會繼續增高,目前已有學者估計在2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超過2公尺,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最壞情境預估值還高出30%,真是讓人難以想像。
人類的夢魘
強烈地震與海平面上升都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如摧毀建築物及基礎設施,淹沒沿海港口與城市,引發次生災害 (海嘯、火災、鹽水入侵、土地鹽鹼化等),帶動大量人口遷移,長期影響社會穩定,絕對不能輕忽。
所不同的是:地震是地殼運動的突發性短期事件,至今無法預測,災區集中在斷層帶周邊區域,有可能進行災後重建;而海平面上升主要是氣候暖化造成的漸進過程,持續時間長達數百年至千年,影響全球沿海地區,一旦土地被淹沒就再也無法回復。
不幸的是,這兩種災害都是跨國界的全球性挑戰,也是當前及未來我們要面對的主要災害。地震強調「災前防護」與「即時應變」,海平面上升則依賴「長期政策」與「全球協作」,兩者皆需要精準的科學監測與風險管理。臺灣將是這二種災害的嚴重受災戶,政府務要未雨綢繆,強化防災意識與教育、積極推動減碳政策、提升基礎設施韌性、建立完善的預警系統,以維護國家的永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