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板塊能量未正常釋放 嚴防強震突襲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12/15 10:54 點閱 4727 次

本月10日晚間,臺灣發生芮氏規模6.7的強烈地震,震央位在宜蘭東方近海,也引發了半個臺灣都出現4級的震度,這是自2000年以來,臺灣發生的第7大強震,所幸震源深達77公里,震波到達地表後破壞力大減,沒有造成重大災情。

百年地震周期到來?

由於這次地震鄰近台北都會區,有學者提出警告,在北臺灣的板塊隱沒帶,曾在1815年、1909年都發生過規模7以上的強烈地震;若臺灣也如日本一樣,在板塊隱沒帶有百年一次的地震周期,則臺北、宜蘭兩地,恐怕會在近期有遭遇強震侵襲的風險,必須嚴加提防。

另有學者也指出,臺灣過去每年藉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動,每年平均釋放約10顆廣島型核彈的能量,以抒發地殼擠壓所累積的應力。隨著地球均溫節節上升,地殼能量不斷累加,二十年來全球地震的規模及頻率都在提升,地震活動更將日益頻繁的衝擊我們。

地殼能量不斷積累

然而近三年來,臺灣卻反向進入地震寧靜期,有感地震的次數大幅減少,十分異常。換句話說,地殼擠壓的能量已經累積了相當的數量,但是卻一直沒有適當地釋放,臺灣強烈地震的風險當然大增。

因此不論是長期的趨勢,或是短期的變動,當前臺灣在地震災害所面臨的嚴峻情勢,是絕對不能輕忽的。臺灣島是由板塊碰撞形成,而板塊的持續擠壓作用一定會造成斷層錯動,產生地震,這是臺灣無法避免的宿命。我們不需要害怕地震的發生,但卻要認真學習如何面對地震的災害。

地震無法提前預警

在所有自然災害中,唯有地震是目前科技無法事前察知並發布預警;特別是位於活動斷層分布的地區,更是高風險地所在。例如1999年9月21日在臺灣南投集集鎮發生了規模7.3的強烈淺層地震,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奪走了2千4百多人的性命,橋斷路毀、通信中斷、震央附近及車籠埔斷層沿線受損及倒榻的房舍超過十萬棟。

在集集地震發生時,位在震央附近的埔里基督教醫院(簡稱埔基)有一段相當奇特的經歷。首先,埔基的新醫療大樓才剛完工5年,大大提升了抗震強度,能夠承受強烈地震的搖撼而倖存。第二,該年的7月29日因連日豪雨,臺電公司位於臺南左鎮的輸電鐵塔因地基土壤流失而傾斜,造成全臺大停電;埔基因這次停電事件完成所有緊急發電設備的整修。地震發生後,只有埔基的醫療設備可以用電無虞。

強化防災抗震設施

最奇妙的是,埔基原訂於9月21日舉行的防災演習,卻因故提前在20日舉辦,讓埔基的醫護同仁都能提前熟悉防災的動線與設備的定位;隨後在集集地震超乎想像的巨災中,立即學以致用,有條不紊的進行救災行動,發揮緊急救難的重大功能。

俗語說:「知天可以避禍」,我們面對地震災害最危險的就是沒有採取有效的預防作為,埔里基督教醫院在集集地震的經驗提醒我們,千萬要毫不鬆懈的時時做好準備。總之,自助者天助,積極強化防災、抗災的建設,以及建立完善的救災與醫療體系,是降低地震災害衝擊的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