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職業運動的球類比賽,舉辦籃球與棒球賽事的組織,分別是國家籃球協會(NBA)與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是全球不分國家或地區,所有選手頂禮膜拜的聖殿。
奉行資本主義的美國,球員的待遇極佳,所以球員能擠身NBA與MLB,絕對是名利雙收的事。但美國的籃球與棒球所以能水準超高,絕非倖致,因為這兩種球類運動在美國十分普遍,從小學到大學,訓練與比賽不斷,早就奠定了廣泛而穩健的根基,是其他國家難望其項背的。
光芒不易長久
既然是美國的職業球隊,成員自然也絕大多數都是美國人,不過,有時也有其他國家選手,憑著傑出的技巧,在NBA或MLB,闖出一番名號,繳出亮麗成績,然後造成轟動。如此人物如果出身於台灣,大家就會頌讚他是「台灣之光」。
不過,沒有永不燒盡的蠟燭,也無絕不損壞的二極體,「之光」耀眼一段時間後,因為種種因素,就漸漸黯淡了,原本媒體寵兒,很快就轉變成非新聞焦點,讓許多球迷都好生感慨、不勝唏噓。
情感上,感概當然還是感慨,但從理智上想,體型普遍較小的東方人,在周遭都是人高馬大或虎背熊腰的「人獸」環伺的環境中爭生存,原本失敗機會就是遠高於成功。曾經留下不錯的紀錄,大概就是最好的回憶,也是球員們,能夠另行追尋其他比賽場域來發揮其功夫的憑藉了。
台灣之光太沈重
職業籃球與棒球,都曾經出現過「台灣之光」,但或者數量甚少,或者持續不久,事實上稱呼其為台灣之光,恐怕是有點太沉重了。因為,那真的不是我們能玩得起、爭出頭的遊戲。
影藝界的重中之重金像獎,學術界的桂冠諾貝爾獎,也都曾出現過台灣之光,但也都只能算是驚鴻一瞥。其實,台灣當然還有一些缺點需要改進,但整體來說,除了半導體之外,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台灣平均都已達到相當水準以上,治安不壞、城鄉宜居,如此的狀態若能維持下去並去蕪存菁,就足以讓台灣在世界重要的的地緣永遠閃閃動人,到別人水準很高的廳堂去露個臉、拍個照,或許感覺還不錯,但那終究是別人的地盤,燈與光,不可能亮太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