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大罷免」展開之際,川普的「大交易」亦已來臨,呼之欲出的烏克蘭戰爭和解案是第一件代表作,也傳達出對台灣的諸多警訊。
和平的代價
烏克蘭戰爭和案尚未正式提出,但其框架已從川普及其團隊成員透露的訊息中浮現:向俄羅斯割讓領土、烏克蘭成緩衝國,不加入北約、由歐洲及非歐洲國家組成部隊,監督烏克蘭前線非軍事區。此外,烏克蘭必須給美國稀土礦產,「支付」軍援與安全協助。
川普以交易方式框架國際關係,這意味台灣將被視為與中國交易的籌碼,而非堅定盟友。在烏克蘭,川普看中豐富的自然資源,要求獲取稀土礦產作為美國軍事援助的「付款」。台灣同樣亦須做出重大經濟讓步,以換取美國安全保障。
半導體恐犧牲
台灣最具價值的資產是半導體產業。川普已對台灣在晶片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表達不滿,甚至錯誤聲稱台灣「奪走美國 100% 的半導體業務」。川普政府揚言,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外國半導體產品徵收高達 100% 的關稅,以鼓勵美國國內生產。這顯示川普把台灣視為經濟對手,而非關鍵盟友,並認為台灣必須「付費」來換取美國支持。
川普的做法已迫使台灣做出讓步,優先在美國投資半導體產業,或許更得讓美國對台灣晶片生產擁有更大控制權。這將削弱台灣的經濟獨立性,卻無法確保台灣免受中國威脅。此外,把生產轉移至美國可能削弱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降低台灣對西方的戰略價值。
川普對烏克蘭的處理方式顯示,美國對台灣的安全保護可能取決於利益交換。事實上,川普對北約盟國的警告—暗示不支付足夠防務費的國家可能會被拋棄—與他對台灣的態度如出一轍。川普也說,台灣應該「為防衛付費」,如同買保單。
有條件的交易
這意味「台灣關係法」下的安全承諾可能變成有條件的交易,而非堅定不移的法律規範。這會助長中國加大軍事施壓,而北京更可能判斷,台灣若無法為美國帶來足夠經濟利益,川普可能會猶豫是否介入兩岸衝突。在此情況下,台灣將被迫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並向美國購買更多軍備,卻無法獲得美國保護的堅定承諾。即使賴總統已宣稱將把國防支出提高至 GDP 的 3% ,可能仍不足確保川普政府的支持,因為川普更重視利益交換,而非理念或承諾。
川普的「大交易」外交讓「慕尼黑」(1938 年張伯倫與希特勒之間瓜分捷克的交易)與「雅爾達」(1945年美國、英國和蘇聯把歐洲劃分為勢力範圍的交易)的幽靈重現:強者為所欲為,弱者必須承受。這對於等待並觀望老大哥作出決定的小國來說,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