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

醒報編輯 2025/02/04 18:06 點閱 56 次

經濟學中最強有力的見解,多出自每個人都能理解的大觀念,讓經濟學家帶你穿越時空,用經濟學的眼光解讀世界。從農業的開端到人工智慧的崛起,本書講述了創造力、貪婪和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如何以驚人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內容充滿啟發性與可讀性。想了解經濟學,善用經濟學概念做出更好選擇、過更好生活的你,絕不可錯過。

哈佛出身的經濟學家安德魯‧李以極短的篇幅,平易近人的文筆,透過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故事,帶領讀者認識經濟學的重要觀念與人物、探討歷史事件背後的經濟力量,並思考當前面臨的問題。

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生活水準的提升是一個相對而言較新的現象。如前面所見,農業革命促進人口增長,但大部分人的物質環境並沒有什麼變化。

在日本,西元一○○○年每個人一天的平均實質收入是二.八美元,在一七○○年則是二.九美元。這並不是什麼特例:在這個時代,子女的生活過得比他們父母更加富裕並不是尋常的事。

貧窮的常態世界

事實上,有一位經濟史學家甚至更進一步主張,在十八世紀,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口的生活,並不比他們非洲大草原的老祖宗要好。他們身高沒有變高,平均餘命沒有增加,他們攝取的卡路里也沒有提高。

在珍.奧斯汀(Jane Austen)小說裡悠哉喝茶的角色,在貧窮為常態的世界裡是絕少的特例。一般而言,經濟成長帶來的是更多的人口,但沒有帶來更好的生活水準。

這一切隨著工業革命而出現了變化。自此之後,平均餘命增加了一倍,實質收入增加了十四倍,平均身高也增加了約十公分。在現代經濟中,我們預期經濟成長會給每一代人帶來更高的生活水準。不過在工業革命前,經濟的成長零星而緩慢。

促成工業革命要素

經濟學家羅伯特.艾倫(Robert Allen)主張,理解工業革命最好的方式是把它當成一系列環環相扣的革命。英國農業的生產力高,這要歸功選擇性的植物育種、土壤耕作的改善,以及輪作的制度。由於生產糧食所需的人力變少,英國經歷了「都市革命」,到了一七五○年已經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都市化轉而推動了「商業革命」:這是倫敦和其他英國城市密集的社群網絡帶來的結果。進出口快速成長,民間銀行興起推動了航運貿易。城市同時也促進了創新。

正如經濟學家阿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稍後指出的,地理上的毗鄰而居創造了某種「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下,新的觀念被快速分享和改良。就如今天在矽谷的科技公司要比其他地方的公司更有生產力,實業家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城市裡也較有生產力。

最重要是「技術」

在環環相扣的革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技術。在十八世紀期間,「一股工具的浪潮席捲了英國。」詹姆士.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的珍妮紡紗機(spinning jenny)讓工人一次可以紡織多根紗線,最終讓生產棉線的效率在一代人之間就提升了一百倍。

製鐵工業藉由以焦炭(coke)取代木炭(charcoal)、以普德林法(puddling process,或稱攪煉法)製造鐵塊,以及使用較大的冶煉爐而出現轉型。湯瑪斯.紐科門(Thomas Newcomen)在一七一二年發明了蒸汽機,之後詹姆士.瓦特(James Watt)在一七六○年代和一七七○年代再予以改良。

英國豐富的煤礦蘊藏對蒸汽技術的成功非常重要,並開始了大氣層碳含量的累積,如今我們已經知道它是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

瓦特的通用技術

「通用技術」(generl-purpose technologies)是指可大力推動經濟發展,但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發揮影響力的創新。以燃煤為動力的蒸汽機最終徹底改革了工廠、翻轉了航運、實現了火車旅行,然而製造業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充分運用煤的動力。

當瓦特的專利權在一八○○年到期時,英國工廠使用的水力仍是燃煤動力的三倍。第一條重要的鐵路線—─從利物浦到曼徹斯特—直到一八三○年才開通。要等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的勞動生產力才有半數的成長是歸功於煤。工業革命持續這麼久的原因之一,是人們花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才充分運用了煤炭的潛力。

「制度」的重要性

相同模式在其他通用技術也可以看到。電動馬達發明於一八八○年代,但是它生產力的增長,要到一九二○年代生產線重新配置,予以有效運用之後才顯現。

類似的情況是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在一九八○年代購買了個人電腦,但是這個新裝備生產力的增長,卻要等到一九九○年代晚期,辦公室的作業為電腦做了重新配置之後。以煤動力、電動馬達和電腦而論,通用技術短期內毫不顯眼,但長期看來成果炫目耀眼。

制度對工業革命至關重要。資本市場讓投資人可籌募資金,保險市場讓他們得以避險。在英國,貨幣相對穩定,法院也相對獨立。英國君主的權力有所節制,國會議員普遍對工業和創業家態度友善。這為冒險進取和長期投資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經濟學的奠基之作

現代經濟學和工業革命系出同門。一七七六年三月八日,瓦特第一部盈利的雙缸蒸汽機進入了市場。隔天,另一位蘇格蘭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出版了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國富論》是具驚人原創性的思想產物。斯密在十四歲進入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十七歲時開始在牛津大學貝里歐學院(BalliolCollege)攻讀研究生課程。他勇於挑戰傳統的精神或許源於他的牛津經驗。

正如一位傳記作家所述,他所讀的學院是「屬於詹姆士黨/雅各賓派、托利黨、派系分明、奢侈揮霍,而且厭惡蘇格蘭人;而斯密本人則是長老教派、輝格黨、與人為善、一文不名的蘇格蘭人。」

斯密是個充滿熱情但有點古怪的人。據說他曾經穿著睡衣走出家門,腦子裡想著經濟學,一直走到十九公里外的鄰鎮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錯誤。還有一次,他似乎是在熱切討論自由貿易時跌進了鞣製皮革的池子裡。

《國富論》書中描述

《國富論》從描述一間別針工廠開始。斯密認為,一個工人獨自工作,一天下來能做出一支別針已屬幸運。但是一個十人的團隊,各自負責製作別針的不同部分,則每人每天可生產四千八百支別針。

他同時也說明人們的自利心態,如何在市場制度下為社會帶來整體的好處,他說:「我們期待的晚餐,並非出自屠夫、釀酒師或麵包師的善心,而是出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心。」市場扮演了強有力的協調角色。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指令經濟(command economy)裡,比在資本主義經濟裡更容易見到肉類、啤酒和麵包出現短缺。

斯密並不認為市場是完美的。不同於之後追隨他的一些經濟學家的看法,他擔心市場的壟斷、商業對政界的過度影響,以及企業之間的勾結。他寫道:「同行的人很少會聚在一起,一旦碰面,他們最後談的不外是對公眾的陰謀,或抬高價格的手段。」

在當時,幾乎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企業勾結危害公眾利益,或阻止他們運用市場力量哄抬商品價格,以及攏絡政府通過法律,阻撓新的競爭對手進場。

自由市場民主制度

在工業革命開始的同時,政治的革命也在大西洋兩岸出現。美國獨立宣言(一七七六年)和法國大革命(開始於一七八九年)都是源於個人自由的原則。正如市場匯聚個體的偏好而形成價格和數量,民主的選舉也匯聚了個體的偏好來選擇政府。

經過兩百多年後,情況已經很明顯:市場經濟國家的生活水準,要比控管經濟的國家更高。同樣地,民主體制往往比較富裕,對醫療和教育的支出更多。在歷史上,也從未有兩個完全民主的國家發生戰爭。

自由市場和民主制度不一定相輔相成,但是它們之間存在某種協同作用。封建制度的崩潰讓人們了解他們可以自由選擇職業。當他們獲得更多經濟上的獨立,自然而然也希望在選擇自己的政府時有權發聲。

邊沁的功利主義

這個時期的經濟思維有其哲學的根源。哲學家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在一七七六年寫道:「衡量對和錯的標準,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邊沁一般被視為是現代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創始者,這個觀念認為,如果我們有選擇的話,應該選擇為最大多數人創造最大的善的結果。

功利主義有時似乎顯而易見。假如有艘船要沉了,而你可以安全地讓兩倍的人搭上救生艇,其結果自然是兩倍的善。不過功利主義也可能推導出一些令人不安的結論。當一列火車朝著五個人駛來,你是否會按下開關,讓它轉向會撞死一個人的軌道?或者,假如你在一個醫療中心,有五個人各需要一個重要器官才能活命,你是否該從下一個進門的健康的人身上,摘下這五個必要的器官?

邊際效應遞減

儘管偶爾出現令人不安的推論,功利主義仍是當今經濟學家主要使用的思維框架。在邊沁的研究基礎上,英國經濟學家威廉.史坦利.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引入了更偏向數學的方法,解釋邊際效應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的概念。

任何一個在大熱天喝第一杯水比第二杯水更愉快的人,都能體會邊際效應遞減。這個簡單的原則有著令人驚訝的廣泛指涉意涵。它解釋了為何多數人喜好多樣的飲食,樂於到不同的地方旅行。不論對各類的人,邊際效應遞減都可用來為漸進稅率和社會福利的主張辯護。

如果一美元帶給苦苦掙扎的人比帶給億萬富翁更多的快樂,那麼財富的重新分配確實可提升整體的效用。苦苦掙扎的人或許會拿這筆錢去看牙醫,而億萬富翁可能會選擇幫自己的私人飛機換一點更好的裝潢。

彌爾的機會成本

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彌爾(John Stuart Mill)打造了「經濟人」的概念,把人們塑造成尋求最大福祉的人。彌爾也協助引入了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你所放棄的其他最佳事物的價值—的概念。

舉例來說,夜班的工作比白天班的工作有較高的機會成本。上夜班代表你犧牲了正常的夜間睡眠以及與朋友和家人社交的時間。同樣地,請假去攻讀全日制的企業管理碩士,必須付出失去收入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也是有助做出決定的好方法。舉例來說,如果你對一筆昂貴的消費猶豫不決,一個方便的經驗法則是拿它跟花費這筆金錢的其他最好方式做比較。或許購買那套時髦外衣的機會成本,是去參加你最喜愛樂團的演唱會。

新變革改造了世界

時代的發明,塑造了時代的知識發展。一八三五年,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藉由在玻璃上鍍一層薄薄的銀,發明了現代的鏡子。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人們可以準確看到自己的樣貌。

如歷史學家史蒂芬.強森(Steven Johnson)所說的:「在鏡子問世前,普通人從沒有看過自己真正準確呈現的容貌,只能從水池裡或是拋光的金屬上,看到零碎、扭曲的一瞥。」鏡子讓藝術家得以畫出自畫像。它們創造了更加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這有助於推動現代資本主義和市場體系。回過頭來,這也增加了鏡子的銷售量。

鐘錶也重新改造了社會。隨著鐘擺的發明,時鐘變得比日晷更加準確,家用的時鐘開始普及。隨著游絲(balance spring)的發明,錶的準確度大幅提升。計時裝置的改良促使發明家們為時鐘加上了分針(之前因為不夠準確而不需要)。這讓工廠得以排定輪班班次,並合理預期工人們會準時出現。

仰賴行車時刻表的火車旅行變得更便利。準確的計時是海上旅行的福音,因為航海天文鐘(ocean chronometer)讓船隻得以判定它所在的經度。高品質的鐘錶加速了從家庭生產到大規模生產、從家庭教育到公立學校教育,以及由前工業時代的不規律生活節奏,過渡到工業時代的紀律化的轉變。(宇欽/輯)

《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
作者:安德魯.李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