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算大戰越鬧越大,在野黨聯手提出了三千多項提案,還在上周五立院通過通案表決,提出939億多的審查數字,讓行政院大為跳腳。其實現在台灣國內吵預算,又適逢美國新總統川普上台,內外夾擊會讓執政黨治絲而棼,站在台灣的立場,還是期待國內能夠先放下紛爭,來因應接下來的美中台大變局。
在野提案不用心
回到預算刪減的問題,在野黨為人民看緊荷包,監督朝政預算是本分,刪減預算也未必出於惡意。但是這次在野黨一口氣提出三千多項提案,等於一個立委就提了六十個案子,如果細究各樣提案本身,實在說不上精緻。尤其很多內容顯得牽強,甚至就連提案委員都因為案子太多,面對記者提問,還無法清楚回答為什麼要刪減,這樣的提案反而讓人覺得是有意為難,對在野黨並沒有加分。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國民黨近來都習慣團體出戰,問題是在團體作戰的前提下,卻忽略了計算個別立委在準備工作上所需要的用心跟時間,導致提出的法案前後矛盾,也才會出現國民黨立委內鬨互相抨擊的狀況。這就好像是為了績效,上頭猛給壓力,但是施政問政最重要的是品質,而非數量多少。我們當然樂見朝野政黨各司其職,但是如果不能跳脫數字迷思,也只會淪為譁眾取寵。
仰賴民間有效果
執政黨面對在野黨的猛攻,這幾天也與許多民間團體跟各政府部門合作,推出各樣說帖,說明預算對各單位的重要性。幾天下來頗具成效,也看出民間對於預算,並不是一面倒的想要省錢,只要分析得當、使用應該,台灣的民意有足夠的成熟度判斷預算的輕重緩急。
不過執政黨內,也開始有主戰派聲音傳出,希望能夠藉著這個民氣,直接繼續發動罷免。對於這樣的想法,並不難理解。畢竟現在民進黨在立院就是實質少數,如果真的在罷免後,有機會扭轉人數頹勢,接下來三年民進黨就有機會重新掌控立法權。可以說是穩賺不賠,但是如果站在台灣立場,對全民來說就未必是福。
台灣沒分裂本錢
最關鍵的還是現階段,台灣沒有分裂的本錢。面對美國新總統川普,還有中國習近平兩人的互動,台灣必須要有充足的時間與精力來應對這個新狀況。罷免戰一旦打下去,不是只有個別選區會受影響,就連民進黨中央秘書長也表態了要投入罷免戰。可想而知,接下來幾個月大概立法院情勢就是劍拔弩張,不可能有辦法討論重大議案。
如果朝野能夠認知到國際情勢的變化,那預算案就應該更加仔細檢視。可喜的是,在野黨已經針對提案做出許多修改,但是務實地說,這樣的修改程度還不足夠。還有許多提案的細節需要加強修正甚至退回,面對各單位的需求,還有配合民間企業的狀況,預算都該有更精緻的討論,不然連民間機構都會受到衝擊。
政院溝通找新方
對於預算案的討論,行政院義憤填膺地召開記者會,其實只是同溫層的取暖,對於在野黨毫無說服力。行政院還是應該多跟立院溝通,同時在民間加強宣傳,主將由行政院長親自上陣,恐怕言談之間只會跟在野黨繼續累積更多的矛盾。是否能找到第三方公正者,或是請民間團體代為協調,都比直接嗆聲謾罵來得有效。
過去幼時,我們都曾聽過北風與太陽的故事,曾幾何時,我們永遠只記得北風,那冷冽直接的風聲,忘記了太陽那無聲卻強大的溫度,才是改變僵局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