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她的路:台灣「女路」旅遊指南,帶你探索每個她的故事!》

醒報編輯 2024/11/24 18:59 點閱 107 次

「性別地景」是指那些與女性或性別議題相關的地方,這些地點豐富了人們對台灣女性歷史和文化的了解。而「女路」,即是將這些地景串聯成一條旅遊路線。近年來台灣國家婦女館與各地協力單位合作,一同挖掘全台各地的女性/性別意涵景點,並持續規劃成多條別具特色的地方女路,讓人人都能輕鬆按圖索驥,深入探索!

本書不只是一本旅行手冊,它更從性別視角重新詮釋台灣的地方文化和歷史,重新看見那些被忽略卻影響深遠的女性故事,展現她們如何塑造了今日豐富多元的台灣社會。這是一本開啟對台灣全新認知的書,引領讀者踏上一場由女性智慧與勇氣啟發的精彩旅程!

「大稻埕女路」作為台北/台灣第一條女路,當之無愧,這與大稻埕在台灣歷史上的現代化指標性地位息息相關,而女性更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艋舺、大稻埕、台北城,所謂的台北「三市街」,這三個聚落因先後有序、不同的成長背景,發展出不同的街道文化與特性構築出台北市的原型。

大稻埕的歷史

大稻埕,如今不存在於行政地名的這裡,是台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如果你認真查找資料,不難找到關於它的歷史記載:大稻埕原為平埔原住民巴賽族「圭武卒社」的所在地。

1850年代起漢人開始遷徙聚居於此,包括從1851年(清,咸豐元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此地經商並開設店鋪;1853年,艋舺一帶為爭奪碼頭的泊船權利,「頂下郊拚」械鬥後,下郊的同安人帶著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設立公共的曝稻大埕,故以大稻埕為名,而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

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

女人不見了

慢著,你應該已經感覺,這樣行雲流水般的敘述有點令人不安,好像少了什麼?沒錯,你的直覺是非常有道理的!

你可能看過連續劇《紫色大稻埕》(2016)、《茶金》(2021)……等這幾部精緻的本土大戲,對大稻埕有一些認識或因為劇中的人事物而投射了相當的感情,因此你知道在流暢的歷史敘述中,略去或遮蔽了太多太多,最明顯的是:女人不見了!

也或許你比較嚴肅,認為大眾媒體的虛構文本不能和正史相提並論,那麼不妨讀讀這段:「女人未打破百年沈默之前,地圖上只可能有宅第、廟宇及紀念碑,那是男性 (以及漢人)中心的政經、宗教權力結構及文化詮釋的象徵。

但如果回首去尋找女人及弱勢族群的口述歷史、歌謠、民俗藝術、日記、書信等非正式的書寫一定會發現不一樣的故事。」這是致力倡導女性書寫與閱讀的女書店創辦人鄭至慧所寫的。在充滿空缺、缺少女性經驗的歷史記載中,也許我們必須另闢蹊徑才能有所斬獲。

女人們的存在

因此,請容我以小說文本來舉例,在第一部逼真重現淡北「頂下郊拚」的長篇小說《俎豆同榮--紀頂下郊拚的先人們》(2010)一書,主體描繪了當時的艋舺生態,以及艋舺各階層的庶民生活、族群、性別關係。

例如「下郊」的頭人林佑藻,也就是後來帶領族人攜神(城隍爺)敗逃到大稻埕,造就大稻埕聚落、貿易繁榮起來的重要人物,小時候生母在雞籠(基隆)被盜匪所殺,後來他被原住民母親所救、養育長大,母子關係親密,而他的三位妻子中也有平埔族女。

小說開場敘述當戎克船靠岸,妓女們圍過去找生意,水手和妓女打情罵俏;也有十來歲小姑娘被親族所賣,從妓女戶逃出來,在街上被黑衣大漢生拉硬拖的畫面……。

誠然,小說不是史書,但面對歷史紀錄的闕如,故事透過母親、透過家族一代傳過一代,幸運的,經過後人的考據和揣摩寫成小說,讓讀者也能乘著想像的魔毯,回到有血有肉的歷史現場。我們也才因此有機會在紙頁中瞥見女人們存在的痕跡,即使是那麼破碎,也好過完全闕如。

家往往也是「枷」

當然,田野調查、深度訪談也是蒐集庶民歷史、女性歷史的好方法。陳惠雯以碩士論文出版成書的《大稻埕的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1999),內容來自她於1996年起有機會訪談大稻埕阿媽們,她注意到大稻埕不同階層的女性,也意識到私領域的女性生活空間──家往往也是「枷」。

由她撰寫的〈福爾摩沙茶裡的女人香〉,聚焦十九世紀下半業,北台灣茶產業中大稻埕撿茶女的身影,讓台灣史上第一批外出掙錢的女性得以有了更明確的形貌,不只帶出女性投入勞動市場對產業和家庭經濟的貢獻,也點出女性獨立移動、自食其力的城市經驗對女性做為主體的新體驗。

女性思想與視野

除了茶產業,大稻埕史上另一個產業也是充滿了性別的刻痕,那就是娛樂與性產業。俗語說「未看見藝旦,免講大稻埕」及「登江山樓,食臺灣菜,聽藝旦唱曲」充分反映了1920、30年代,藝旦風華與江山樓等酒樓伴隨著台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時代風光景象。

藝旦和土娼被劃歸為不同的消費階級,然藝旦起源與民間「媳婦仔」的習俗有關,往往是藝旦收養貧家女,調教使之讀書識字、學習彈唱與吟詩,養成為新一代藝旦以供養自己,如此代代相傳。

而底層未受教育、文化薰習的土娼、私娼同樣也是貧窮家庭中的孝順女兒(包括養女、長女),被迫或自願挑起家庭重擔的女性。換言之,「家外」的、被當成壞女人的性產業工作者和「家內」的太太/好女人,看似立場對立,但只是身分角色、階級的差異造成了界線。

大稻埕歷史的女人

在同樣的時空背景下,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於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舉行成立大會,其實就在歸綏街巷口不遠;而「台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醫師一生事蹟(開醫院、辦報紙…等)多發生於大稻埕地區,但儘管地理空間接壤,幾乎比鄰位在同一街區,但公娼女子難有文化資本能像一些藝旦參與到新文化運動。

不過當1930年代平民天后純純唱著:「戀愛自由即應該,婚姻制度著大改!」反映了時代女性的思想和身體正在改變,其他名曲〈月夜愁〉、〈跳舞時代〉、〈望春風〉、〈雨夜花〉、〈四季紅〉……,想必也曾為娼妓姊妹提供了情感的想像和撫慰,只是「自由戀愛」和「婚姻」對她們來說仍然奢侈。

如果說,大稻埕的歷史記錄且反映了台灣的歷史,這是完全不為過的。當大稻埕文化、歷史、都市、設計……等領域逐漸成為顯學之際,所有關於大稻埕的歷史,我們都應加上一個問題:那,女人呢?

進步思維的觀點

「性別」是一象徵進步思維的觀點,對大稻埕的論述需要補充進女人的經驗、女人的感受、女人的角度,而這裡的「女人」一詞又是複數的、是有差異的,不只是男女,女性主義的進步精神也應延伸到包含更多差異的多元性/別視野,或許我們也能問問,不同時代的男子氣概、女性特質是什麼、不符合的男男女女又如何求存。

除了補充,有性別意識的重讀,也意味著在研讀既有的資料時進行性別角度的解譯,而這必將為大稻埕在人們心中的圖像帶來更多豐富多元的風貌。(宇欽/輯)

《走她的路:台灣「女路」旅遊指南,帶你探索每個她的故事!》
作者: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
作者:派帝.赫希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你是否曾經覺得金融市場如同迷宮,充滿難以理解的術語和規則?這本書將以33個妙趣橫生的比喻,為你解開金融市場的神祕面紗。從三隻小豬的故事中理解股市運作,到感恩節火雞預購活動揭示期貨選擇權的奧祕,還有令人聞風色變的金融危機都有完整介紹。這本書不僅提供了金融知識,更讓你在笑聲中體會市場的運作原理。

作者Paddy Hirsch本身是資深華爾街財經記者,在國家廣播頻道(NPR)主持超過9百萬人次,擁有超高收聽率的財經節目「Marketplace」。他深知一般大眾對於金融市場又愛又怕的心理,以他的生花妙筆,將那些看似外星語言的金融專有名詞、複雜的市場運作規則,以及可怕的金融風暴或風險的成因,用淺白生動的比喻和故事,說明金融市場是怎麼一回事。加上美國知名插畫家Dan Archer的幽默漫畫,讓閱讀的過程充滿驚喜。

《以愛料理,主廚的寵妻健康食堂》
作者:林勃攸
出版社:麥浩斯

三年前,作者林勃攸主廚的太太發現罹癌,在這幾年的治療、復原與陪伴過程中,主廚從日常餐點著手,用更謹慎的飲食方法為家人調養。食物是最直接的良方,有了適宜的營養攝取,加上順應味覺變化的貼心思考,吃得下同時吃得好,為復原帶來積極幫助。

藉由這本書,希望將這些日子以來的經驗及烹調方法分享給大家,無論病時或平日餐食,都能透過好好的吃、有意識地選擇好食材,揮別病痛侵擾,掌握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