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2024 年異常高溫的又一警訊:多颱齊聚

醒報編輯部 2024/11/21 13:34 點閱 2664 次
暖化趨勢,快速上升海洋溫度,整體環境適合颱風發展,形成多颱齊聚。圖為中央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張文和空拍北極冰川消融情形。(中央社)
暖化趨勢,快速上升海洋溫度,整體環境適合颱風發展,形成多颱齊聚。圖為中央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張文和空拍北極冰川消融情形。(中央社)

去年初,氣候學者使用統計模型來預測2023年的全球地表均溫時,估計只是排名第三或第四的高溫年,沒想到天氣的發展完全出乎學者的意料,2023年的暖化速度比過去的年份都要快;而2024年更是超越2023年,再度刷新年均溫的最高值,確定成為邁過「巴黎氣候協定」1.5℃門檻的第一年。

由於地表均溫是氣候變遷的長期趨勢,以及短期影響(例如火山噴發、太陽活動和聖嬰現象)的組合,連續二年都出現十分異常的高溫顯示,氣候系統運作方式可能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氣候暖化的腳步在加速邁進,遏制氣候變遷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2024年颱風的異常

今年不但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人類也正因為助長暖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從年初以來,一連串全球各地的熱浪、野火、乾旱、洪澇及劇烈風暴災情不斷的衝擊全球各地,這些災難的背後是沒有節制的經濟發展、生態的破壞、以及政府的失能所造成。

以西太平洋的颱風季來說,今年就十分不尋常。從五月至今已出現了25個颱風,數量與常年的平均值相當,然而九月以來的數量已達15個,是史上最多颱風的秋季。不但過了「立冬」的十一月中旬仍然能有強烈颱風 (25號萬宜) 出現,並且首度在十一月出現「四颱共存」的現象,分佈的範圍從關島一路橫跨到越南,真是一個十分熱鬧又不平靜的季節。

西太平洋由於面積廣,溫暖海域的範圍大,為多個颱風的生成提供了一個大舞臺,過去常常出現「雙颱」(如2019年八月13號玲玲和14號劍魚)、「三颱」(如2017年七月5號諾盧、9號尼莎和10號海棠) 並立的情形;多於4個颱風同時存在的情況比較罕見。

多颱共存是海洋暖化警訊

上次4颱同時存在是30年前的1994年十月 ,有28號泰瑞莎、29號弗恩、30號薇爾達,以及31號尤瑞;最極端的是1960年八月,西北太平洋上共有5個颱風 (13號貝絲、14號卡門、15號艾琳、16號黛拉、17號費依) 並存,這一紀錄迄今為止還沒有被打破。

今年十一月出現的4颱共舞 (22號銀杏、23號桔梗、24號天兔、25號萬宜),雖然數目並不是最多,卻是第一次在秋末的十一月出現,顯示暖化發展的趨勢使得海水熱含量增高,大氣的水氣豐沛,整體環境適合颱風發展,加上今年北方的冷高壓系統不活躍,西北太平洋出現大範圍的垂直風切低的區域,因此過去只在七月~十月出現多颱並存的奇景,如今可以延續到十一月登場了。

自然災害經濟損失日增

今年最不幸的是菲律賓,入秋以來已經受到6個颱風的重擊,家園不斷的在被強風、豪雨、土石流摧毀又重建,重建又被摧毀的惡性循環裡掙扎,造成了約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影響超過千萬人。
我們臺灣過去到十月大致已進入颱風季的尾聲,今年十月裡居然還有2個強颱 (山陀兒、康芮) 登陸,十一月也有一個天兔叩門,颱風警報的頻繁發布,確實罕見。

瑞士再保險公司在今年二月發表的2022 年自然災害經濟損失排行榜上,菲律賓名列全球第一 (佔GDP的3.0%),我們臺灣排名第六 (佔GDP的0.21%),都是受極端天氣影響的重災區。

從現階段的暖化趨勢來看,海洋的溫度持續快速上升,為颱風活動提供充足的能量,更多與更強烈的颱風未來可能更加頻繁地出現在秋末,甚至冬季了。也就是說,隨著暖化加劇,我們要承受的經濟損失將會更加慘重,我們務要積極因應,及早採取更有效的防範策略,降低可能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