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聽看》人工智慧 擴大學術研究的潛力

張瑞雄 2024/11/21 13:33 點閱 1452 次
聊天機器人ChatGPT可以準確回答簡單問題、排憂解惑,像蘋果語音助理Siri進化版。(中央社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聊天機器人ChatGPT可以準確回答簡單問題、排憂解惑,像蘋果語音助理Siri進化版。(中央社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學術研究的方法也正在經歷顛覆性改變。以AI驅動的語言模型如ChatGPT為例,它不僅展示了在語言生成與數據處理方面的強大能力,還對學術研究的效率與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機遇與挑戰並存,如何在合理範疇內運用這些工具成為當前學術界的重要議題。

AI機會與挑戰

AI的加入為傳統學術研究帶來了顯著的提升,例如選舉研究中的問卷調查統整,以往需要助理花費數周時間完成,而借助ChatGPT僅需數分鐘即可完成,且準確率更高。這種效率上的突破不僅節省了人力和資金,也使研究者能將更多時間投入到高層次的分析和問卷設計中。

AI還為質性與量化研究之間架起了橋樑,一些學者開發的AI聊天機器人可即時與受訪者進行互動式訪談,根據回應動態生成後續問題,從而提升訪談的深度與參與度。參與者在此模式下提供的回答字數比傳統方式增加很多,尤其是在政治敏感問題上,AI的中性特質使受訪者更願意回答。

AI克服語言障礙

更重要的是,AI的文本生成與分析能力為跨學科研究和語言障礙的消除帶來了新可能。AI工具能幫助非英語研究者撰寫符合國際期刊要求的文章,減少語言障礙對學術參與的限制,進一步促進全球學術交流。

AI的引入也引發了一系列挑戰和倫理考量,AI生成內容存在可靠性問題。即使技術已趨成熟,但仍存在「幻覺」現象,即生成看似合理但實際錯誤的內容。有學者使用ChatGPT尋找學術領域的關鍵論文,卻獲得了一份虛構的作者與文章列表,這種不準確性可能損害學術研究的可信度。

偏差與偏見有待克服

AI的偏差問題也需要重視,由於語言模型的訓練資料主要來自網路內容,其在性別、種族等方面可能有偏見,這將直接影響其分析結果的公平性。有研究指出大多數自然語言處理系統存在偏見,可能會無意間強化現有的不平等結現象。

另外AI工具的過度依賴可能削弱研究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當研究者越來越依賴AI生成文獻回顧、資料分析甚至文章撰寫時,是否會影響其原創性與學術創造力?這是學界需要深思的問題。

儘管挑戰重重,但AI在學術研究中的應用仍充滿潛力。未來的發展可以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透明度與責任制
學術界應制定明確的指導方針,要求研究者在使用AI工具時,在方法論或致謝部分清楚標註其應用範圍。這樣既可維持學術誠信,又能提升研究的透明度。

因應之道

二、針對性資料訓練
開發針對特定學科或問題的專屬語言模型,並限制AI工具的資料來源,以確保其結果的可靠性和專業性。例如將模型訓練限定於特定期刊的高品質論文,可以有效避免生成低劣內容。

三、結合人類智慧與AI優勢
AI應被視為輔助工具,而非研究工作的替代者。人類研究者在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及進行深度分析方面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創造力。AI則可協助處理重複性高的工作,實現人機互補。

四、建立公平的技術環境
全球學術機構需努力縮小AI應用的資源差距,確保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者也能公平地利用這些工具參與國際學術競爭。

AI與人類協作

AI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學術研究的面貌,儘管挑戰依然存在,但若能妥善利用,將成為研究者提升效率、探索未知的重要助力。

在追求學術創新的道路上,AI的價值不在於取代人類,而在於與人類協作,共同實現知識的突破與發展。學術界需以開放與批判的態度擁抱AI技術,為未來研究開創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