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聽看)AI將成為學術誠信的最大挑戰

張瑞雄 2025/06/19 15:32 點閱 2746 次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技術的發展,全球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學術誠信挑戰。從英國大學掀起的AI作弊潮、北美大學教授回歸手寫作業的現象,到學界呼籲建立AI寫作倫理與公平審查制度,這場關於AI與教育的拉鋸戰,不只是技術監管問題,更是對教育核心價值的深刻反思。

AI協助作弊

在2023-24學年,英國已有近七千起確認為AI協助作弊的案例,相較前一年大幅上升,幾乎是每千名學生中有5.1起AI作弊紀錄,而傳統抄襲的案例則持續下降。這樣的數據變化透露出一個不容忽視的訊號,學術不誠信的形式正在從單純的抄襲轉變為AI工具輔助下的「智能作弊」,而且這個趨勢仍在加速。

更令人憂心的是,學術單位對於AI作弊的識別能力仍相當有限。目前高達94%的AI生成作品未被現行的審查系統辨識出來。也就是說,表面上的案件數字,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更有逾四分之一的大學未將AI使用明確列入學術不當行為的統計分類,反映出制度性監管與認知尚未趕上技術變革的速度。

回到手寫革命

在這樣的情境下,一部分教授選擇回到過去,重拾筆與紙的課堂書寫。老師原本期待學生用AI只是參考,卻發現即使是簡單的週記作業,學生也傾向全盤交給AI來寫。為了確保評量的真實性,她不得不改為課堂上以手寫應答。

這波「手寫革命」正悄悄興起,包括德州A&M大學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在內的多所大學,重新採用藍皮筆試本(blue books)進行考試,不僅是因應AI作弊,更是試圖喚回學生對學習的投入與責任感。一位教授甚至觀察到,自從改用手寫作業後,學生與課堂的連結感顯著提升,也願意在課後主動討論課程內容。

不過手寫雖可延遲AI作弊的蔓延,卻非根本之策。一來,手寫考驗學生的身心負擔與平等機會,例如身障學生的書寫困難、語言學習者的表達障礙等;二來,學生依然可能事先準備好AI生成的來應付考核。

重新定義學習本質

當學生以AI完成寫作任務時,問題已不再僅是剽竊偷懶,而是徹底跳過了學習寫作過程中最核心的能力建構:批判思考、資料整合與論點發展。AI的引入正在改寫我們對「原創性」與「學術誠信」的定義,也讓「寫作」這門技能面臨根本的去本質化危機。

更棘手的是語言與文化偏誤,由於多數AI語言模型是基於英語世界訓練資料,輸出的寫作邏輯、文風與例證多傾向西方模式,無形中弱化了本地語言與知識系統的能見度,甚至加劇教育資源的數位落差。對來自非母語、語言能力相對弱勢的學生而言,AI不但不是幫手,反而可能成為壓力來源與不平等的推手。

強化數位倫理課程

因此與其禁止AI、逃避AI,不如正面迎擊。多數專家一致認為,真正有效的應對策略在於制度與文化的同步轉型。學校應建立明確透明的AI使用規範,區分協助與代筆的界線,並建立相應的註記與引用機制。同時應強化數位倫理課程,將AI偏誤、資料來源與思辨素養納入寫作訓練,讓學生在學習使用工具的同時,也學會質疑與反思。

我們無法回到過去,AI已成為教育生態中不可逆的存在。但我們可以選擇以教育本質為錨,重新定義「學習」與「成長」的真義。當學生明白原創性不只是為了避免被抓,而是通往知識自主的途徑;當教師從教知識轉為教思考;當評量機制由制式的文字輸出轉為參與和對話,那麼AI不再是作弊工具,而能成為點燃學習熱情的火種。

AI對教育帶來的,不只是挑戰,更是一場深刻的反省與契機。我們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希望學生成為一個會寫作與思辨的人,還是一個會生成文字的人?這兩者的距離,正是教育未來成敗的分水嶺。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