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櫥窗) 李登輝紀念音樂會•展現傳承生命力

簡秀枝 2025/10/15 06:53 點閱 268 次
李登輝前總統的女兒李安妮在音樂會中致詞。(網路截圖)
李登輝前總統的女兒李安妮在音樂會中致詞。(網路截圖)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沈睡不醒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
熟悉的前總統李登輝(1923-2020)的低沈嗓音,配上灣聲樂團的弦樂合奏,13日晚上在國家音樂廳舉辦的《聲生不息》音樂會,令人驚嘆。

藝術文化開發軌跡

取名為「從台北市音樂季到總統府介壽館-李登輝紀念音樂會」,展現了台灣藝術文化的發展軌跡,當年李登輝的視野與努力,造就了今天台灣的基礎,從國際古典藝術表演的引進,到本土意識抬頭下,對台灣常民音樂的重視,蔚為今天的榮景。

灣聲樂團是臺灣一支推廣臺灣音樂文化的古典樂團,2017年2月由臺灣作曲家李哲藝所創設,獲企業界與藝文愛好者共同支持而成立。其主要演出臺灣人所創作,或者以臺灣的素材所寫作的音樂作品。小提琴獨奏家魏靖儀與灣聲樂團駐團指揮曾維庸,都只有31歲,都是台灣子弟,也都是自己呵護培育出來的新銳音樂人,在在顯示近年台灣朝野在接軌國際,與強化本土的可貴成就。

以聲紋重現李登輝

拜了數位科技之賜,透過聲紋再製,「數位李登輝」,驚喜現聲,是音樂會的導聆、解說員,在結尾安可曲,甚至開啓金嗓,與灣聲樂團合作演出,那首意境深遠、溫暖如春的《千風之歌》,悠悠響起,誠如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說,「不只是一次科技的展演,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重逢,也不只是聆聽一場音樂會,更是一起走進李登輝的內心世界」,讓人在深刻感動中,帶著淚光與榮耀感。

音樂會上半場,重現音樂季的經典曲目;下半場,則向本土作曲家致敬。演出的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作品48》第一樂章、威爾第《茶花女》飲酒歌、德弗札克E大調弦樂小夜曲第一樂章,作品22〉、以及2首由魏靖儀擔綱的威爾第《吉普賽人》與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

303歲名琴演出

下半場包括恆春民謠《思想起》、嘉南民謠《草螟弄雞》、宜蘭歌仔戲《安童哥買菜》,以及台灣前輩作曲家呂泉生的《杯底不可飼金魚》、《搖嬰仔歌》、楊三郎的《港都夜雨》,還有鄧雨賢的《四月望雨》等琅琅上口的常民歌謠。

值得一提的是,昨晚小提琴家魏靖儀火力全開,威爾第《吉普賽人》與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超級難度又炫技,三宅一生黑衣套裝、八分寬褲裝扮,肩頭夾著是303歲名琴,1722年史特拉底瓦里,由奇美文化基金會贊助。

魏靖儀早在2013年即奪下庫柏小提琴大賽首、2015年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桂冠殊榮,是台灣傑出後起之秀,13日晚驚艷演出,緊閉的雙眼、深刻表情,還有渾厚飽滿的琴聲,不管低吟高誦,盤旋繞樑,讓人陶醉。靜坐第3排位置,近距離聆賞魏靖儀的音色,感受到他的蛻變與成熟,讓人倍感驕傲。

推動我們的聲音

回首前塵,1979年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首創了「台北市音樂季」。那時,有人質疑他為何要花大錢,邀請國外團體到台北演出,李登輝笑說,他要讓國人知道,藝術可以到達什麼高度。他堅信,唯有親耳聽見世界的聲音,我們才會開始想像台灣的可能。

李登輝更在意的是:「我們自己的聲音在哪裡?」於是他推動音樂教育改革,從國小到高中設立音樂班,讓更多孩子能在成長中與音樂相遇。多年後,那些孩子,成為舞台上的音樂家,也成為台灣文化的聲音,那些聲音,是李登輝慧眼佛心種下的種子,如今枝繁葉茂,遍地開花。

1988年,李登輝成為總統。在那個本土意識尚未普及的年代,他選擇在總統府舉辦音樂會,邀請台灣音樂家演奏、演唱台灣作品,造就了今天本土藝術文化的基礎,自信心油然而生。

記憶裡的低語

13日晚一場紀念音樂會,聽到李登輝聲音的再次響起,是記憶裡的低語、是信念裡的迴響。李登輝生前曾用音樂為台灣開窗,如今,科技之島的子民,也用科技回映他的智慧,讓他的聲音再次被聽見,行動力被張顯。那不只是回望,更是傳承。

透過數位技術,不只是保存李登輝的語言與思想,更讓新世代能與他對話,聽見他對民主的執著、對文化的熱愛、對台灣的深情。

音樂對李登輝而言,不只是藝術,而是一種信念:他相信聲音可以凝聚人心,也可以開啟一個民族的眼界。誠如李安妮說, 「聲生不息」,不只是音樂的流動,更是精神的延續。13日晚的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數位語聲,都讓大家更靠近那個深愛台灣的靈魂,也更堅定地走在他曾指引的道路上,抖擻向前!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