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變現的修練》

醒報編輯 2024/11/20 18:11 點閱 499 次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AI和自動化技術迅速取代傳統勞力型工作,專業知識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競爭力。根據麥肯錫未來趨勢預測,2030年全球可能有超過3.75億人面臨技術失業。然而,危機同時也是轉機——這正是專業人才脫穎而出的黃金時刻!

作者國分峰樹結合自己多年廣告行銷及學術研究的經驗,提出了一套「專業變現」的學習與實踐方法,幫助讀者有效提升專業能力,並將這些能力轉化為真實的職場價值。書中探討如何將商業知識與學術理論結合,創造符合時代需求的專長,它們不僅幫助你在職場中脫穎而出,還能夠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挑戰。

「只要成為電通人,就能一生安泰。」在過去的某段時期,我也曾經抱持著那樣的念頭,然而,和昔日的電通相比,現在的電通早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甚至,也越來越難以想像未來的電通、未來的商業又會蛻變成什麼樣貌。

我想這樣的感覺,不光只有我個人,在企業工作的人才心目中,或多或少都有相同的感覺吧!為了順應世界局勢的轉變,商業必須不斷蛻變,才能夠有所成長,因此,投入商業工作的人才也必須努力適應環境的變化。

商業專業人才

在那樣的背景之下,我認為關鍵性變化在於,人才是否具備「專業人才」,而非「員工」的專業意識,以及是否瞭解「商業專業人才」的存在意義。

例如,職棒選手等專業運動員的個人價值取決於選手本身的專業能力,他們的薪資並不是按「時間」支付的,這是眾所周知且理所當然的事實。相反的,從事兼職工作的人則相當清楚,自己的薪資是按「時間」進行計算的。

那麼,在企業工作的人才又應該如何計算價值?當然是「商業專業人才」的能力獲得認同,然後受到相對應的報酬。

如果薪資的獲得取決於自己為公司工作的時間,那麼,比起專業運動選手的「年薪」,所獲得的薪資報酬反而更像是兼職工作的「時薪」。我認為專業人才的價值取決於個人能力所創造出的成果,而非工作時間,我把這個觀念稱之為「專業意識」。

專業人才要存活

專業人才活在結果決定一切的世界裡,從來不會找藉口。把三振失誤歸咎於他人、怪罪戰術不佳導致輸球,又或是抱怨其他團隊成員的選手,很難在專業的世界裡存活。

現今的人才必須承擔工作結果的全部責任,致力於個人實力的鍛鍊,同時具備身為「商業專業人才」的自我意識。就跟體育界一樣,專業人才今後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激戰區存活?那才是我想討論的問題所在。

「終身雇用」的管理

社會學者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Japan as Number One)成為暢銷書籍,進而讓戰後經濟快速成長時期的日式管理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終身雇用」等被稱為三大神器的日本企業制度,在經過四十多年之後的二○二三年依然延續。多虧了這些制度,就算日本的人才沒有太多「專業性」,仍然可以過著體面的上班族人生。

然而,世界經濟的全球性競爭日益劇烈,使得多數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隨之下降;只要維持心態不變,做好公司內部的全方位工作,就能夠存活的時代已經結束。

「自我創新」的能力

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和創新的兩難(Innovator's Dilemma)成了企業的管理課題,每個人都在談論工作(Job)型雇用、技能再造(Reskilling)的問題,但首先必須改變的是自己。在科技不斷快速發展、環境變遷日新月異的時代裡,人們必須具備「自我創新」,才能適應不斷改變的環境。

尤其在ChatGPT 問世,工作遭AI剝奪的現實感日漸加重的現代商業環境裡面,在處理任何人都能取而代之的工作時,就算你抱持著捨我其誰的心態,全心全力地投入,還是很難得到與現在相同水平的報酬。

在毫無專業性的情況下,度過餘下的職業生涯,這樣的想法已經不適用於現今的商業環境;如果要在今後的社會中活出自己,就必須追求自我創新。

輸出全新專業知識

所謂的專業性,並不是指「輸入」早已經存在的專業知識,而是進一步「輸出」全新的專業知識。

只要學會具有稀有價值的專業性,就能成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在公司一展長才的機會或展現實力的場合就會更加遼闊。差異化自己的專業性,成為憑專業性戰鬥的人才吧!這就是本書的目標。

培養專業性的方法,早已隨著漫長歷史的積累被「基礎化(型化)」。和歐美的人才相比,我們過去一直活在終身雇用的世界裡,不僅對專業性的重要性認知不足,甚至有許多人都是在沒有正確學習培養專業性的「基礎(型)」的情況下,就直接踏入社會。

換句話說,就是在「沒有基礎(無型)」的狀態下,投入全球性的商業戰爭。只要學會「基礎」,自然就能隨心所欲地擴大應用,獲得更多專業性,因此,如果不瞭解獲得專業性的方法,就跟赤手空拳上戰場沒兩樣。

創造新知識的技法

培養專業性的方法就在於「研究」。很多人都對「探求、追求」等字眼抱持著好感,但是,卻又會在聽到「研究」一詞時,產生抗拒,認為與自己無關。人們往往認為研究是學者或研究人員該做的事,和人才毫無關聯。因此,碰到該怎麼做才能獲取專業性的問題時,往往不會有太過明確的答案。

所謂的研究是「創造新知識的技法」。十九世紀的德國最早察覺到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因而擁有世界居冠的科技力,成為讓汽車產業、醫學和物理學等蓬勃發展的經濟強國。之後,美國把大量的留學生送進德國,學習研究的重要性,同時創建了許多世界頂尖的大學,所以現今才得以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大國。

知識每天都持續不斷地進化著,因此,瞭解創造最先進知識的重要性的企業或國家才能成為強者。

日本的管理學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識創造企業》(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的名著中,明確闡述了創造新知識的價值。人才不是研究人員,不需要寫什麼論文,不過,理解研究的本質,掌握培養專業性的「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培養專業性的方法

我現在任職於電通株式會社(Dentsu Inc.),也是青山學院大學、東京音樂大學等學校的兼職講師,同時也在東京大學研究所研修博士課程。

我在電通擔任Transformation Produce部長,以專業行銷企劃的身分,掌握社會與消費者的變化,致力於商業的轉型。另外,在東京大學研究所主要是研究,在資訊爆炸的社會,各種資訊都能即時獲得的時代裡,學習專業知識的大學應該是什麼樣貌。

在行銷企劃的研究方面,除了獲取博士學位之外,同時也基於工作與研究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在青山學院大學和東京音樂大學等擔任大學講師,講授廣告與媒體相關科目,時間已經超過十三年之久。這些活動的核心便是「專業性」。

透過商業、學術知識的融合去領會「培養專業性的方法」,就能讓不瞭解該如何培養專業性的人,更快速地學會能夠在商業中加以運用的專業性。

第一線頂尖人士

科技的進步加快了廣告、市場行銷與媒體相關業界的變化,因此,人們必須持續更新專業性,才能適應時代變遷。另外,「研究」的世界也一樣,在開拓先進技術的速度逐漸加快的同時,無法靠單一專業性解決的問題也隨之增多,因此,跨專業領域的跨學科專業性變得愈來愈重要。

在那樣的環境裡,活躍在第一線的頂尖人士的共通點是,既能夠察覺到時代的變化,同時又能實現自我創新,培養全新的專業性。也就是說,不該僅執著於單一專業性,而要更靈思考活地跨足新的領域,為自己增加更多專業技能,從而確立以獨特形式混合而成的專業性。只要能夠自然實現自我創新,就能跨越各種難題。對於成為一個靠專業性競爭的人才來說,瞭解「培養專業性的方法」是絕對受用的。

若以一言弊之,所謂培養專業性的方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哲學家伯納德(Bernard)說過的話,而Google Scholar 的首頁也有刊載這句話。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本書大多也都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形式,闡述培養專業性的重要性以及培養的方法。本書所引用的多數文獻或參考文獻,都是專為人才「如何培養專業性」而特別精心挑選的必讀著作,如果你有興趣,請務必閱讀看看。尤其是《讀書與社會科學》(內田義彥,読書と社会科学)、《智慧技巧》(小林康夫、船曳建夫,知の技法)、《創造性論文的寫法》(伊丹敬之,創造

的論文の書き方)、《智慧複眼思考法》(苅谷剛彥,知的複眼法)、《論文教室》(戶田山和久,論文の教室)、《智慧創造的條件》(吉見俊哉,知的創造の条件)等書籍,全都是歷史上傳承了基礎化技巧的文獻。以多年累積的豐富知識為基礎,讓人才秉持「研究思維」,成為靠專業性戰鬥的人才吧。(宇欽/輯)

《專業變現的修練》
作者:國分峰樹
出版社:方言文化

其他書訊:
《邏輯思維基本概念:理性決策的各種思考工具》
作者:謝志高
出版社:大寫出版

「思維」的分類體系有很多,兼具抽象性與應用性極強的特性。它有著自身成熟的理論體系,但是在實際運用的時候,大多數人對於「思維」的掌握還是不夠。我們很容易被我們自身的慣性思維束縛,無法在思考的時候進行「頭腦風暴」。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一些常見思維的基本概念,進而擴展出思維在生活中如何運用。

作者憑藉近幾年來對於「思維」的深入探索,將自身的一些關於「思維」的心得體會寫於本書中,供讀者在閱讀中沿著本書的思路對「思維」建立起自己的獨立見解。書中結合許多圖形與案例,將抽象又嚴謹的「思維」理論體系呈現出來。本書有明白簡練的概念條目,也以大量淺顯的案例分析和圖表讓讀者對各種思維方法與邏輯陷阱快速上手。

《在家工作室!從家開始是門好生意》
作者:林黛羚
出版社:原點

人生轉場,大約落在35~50歲。雖然工作穩定,但每個人內心各有各的打算。有人是對職場感到倦怠、有人是因年紀而感到職場的不友善、更多人是準備要一圓人生的志業。只是,要如何開始?如何檢視自己是否有「離巢」的能力?如何透過漸進式的轉場策略,起步向前?

作者林黛羚熟年新書,告訴你從35歲之後,越要有所體悟,人生不只有體制內這項選擇,同時也要有成為獨行俠的能力,生命的上半場學會了與他人合作,生命的下半場,還要能單打獨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