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能源供應已是燃煤之急

醒報編輯部 2024/10/08 11:45 點閱 1048 次

工業用電即將漲價,核能漸漸退場,石化燃料電場和淨零政策互相衝突,台灣當前的能源問題牽動了經濟發展、國家安全以及科技產業的未來。如今台灣面臨的電力危機不僅是供需的挑戰,更涉及到能源政策的選擇、國際競爭的壓力以及政治上的矛盾。

用電需求激增

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推高了全國的用電需求。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商,其龐大的用電量約占台灣全國電力的8%至9%,未來更有可能在2030年達到11-12%的比例。不僅如此,隨著人工智慧和資料中心的興起,這些產業的電力需求可能超過現有估算,甚至遠超出目前的電力供應能力。

政府所提出的能源政策和現實需求之間存在顯著落差,例如政府推動2030年「非核家園」政策,即便在2021年的公投中有多數投票反對核能退場的聲音,但政府仍堅持其立場,計劃在2025年關閉所有核電廠。這一政策引發了廣泛的批評,有專家認為,核能是唯一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大規模零碳能源的方案,放棄核能意味著台灣的電力供應將更加依賴進口且污染的石化燃料。

恐大量依賴石化燃料

進一步看,台灣目前的電力結構嚴重依賴石化燃料,其中天然氣和煤炭合計占全國電力供應的超過80%。石化燃料對環境的影響不可忽視,這些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氣候變遷。燃燒過程中還會排放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懸浮微粒等污染物,這些物質不僅導致酸雨,還會造成空氣污染,危害人類健康。

長期依賴石化燃料,意味著台灣的空氣品質和居民健康面臨更大的風險,同時也違背了減碳和環保的國際承諾。但目前其他能源的開發進展緩慢,綠能的推廣,例如風力和太陽能,由於土地限制、天候和技術困難等問題,也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從區域角度看,北部地區的電力供應尤為不足。根據2023年的數據,北部地區的用電量約為930億度,但發電量僅有750億度,供需缺口達到200億度。這迫使政府必須從中部和南部輸電到北部,但這種跨區域輸電導致了線路損耗和當地不滿情緒,進一步凸顯了台灣整體電力的不足和分配的不均。

非核家園不夠靈活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能源政策面臨艱鉅挑戰。現有的「非核家園」政策在面對未來電力需求上顯得不夠靈活。如果台灣想要實現2030年和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並保持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就必須重新考慮能源策略。除了大力推動再生能源,或許應該重新評估核能作為中短期內的解決方案。如果核廢料問題能夠妥善解決,並採用新的核能技術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這可能是解決台灣能源困境的可行途徑。

台灣的能源政策需要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以及國家安全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未來的挑戰不僅在於供應是否充足,更在於如何在有限資源和地緣政治風險下,確保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和居民生活質量不受影響,這是一個需要政府、企業和民眾共同努力的長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