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壯世代的百歲人生思維》

醒報編輯 2024/09/15 19:28 點閱 253 次

預期活到七十歲,跟預期活到九十歲的人,行事作為大不相同。你期盼健康、財富、生活目標、人際關係,在往後幾十年的生活是平安順利,還是痛苦潦倒?現代人類的壽命延長,多出比以往還要多的餘生時間,舊制度的生涯規畫,現在必須打破、重塑,才能面對挑戰。

面對年輕人預期可活到很老的新時代,長壽經濟專家安德魯.史考特重建人生變長的新思維,告訴我們長壽人生的幸福解方:更長的人生產生新挑戰,也創造新機會,使我們的生活價值、目標、快樂可以持續更久。現在就開始準備未來,帶來的好處將終生受益。

六十五歲退休很可笑,我六十五歲時還長青春痘。──喬治.伯恩斯(George Burns,美國名演員,百歲過世前數週還在工作)

「如果可能,我要一直工作到死,因為我需要錢。」說這話的是理查.丹佛,美國人,七十四歲。他遠從印地安納州的家長途跋涉1,400里,到緬因州某露營地清洗淋浴間和割草。

丹佛先生不是唯一能做就一直工作的人。他這年紀的美國人有六分之一仍在工作,並且人數在增加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經濟體也是同樣情況。

活得更久的恐懼

老年健康變差,是對活得更久的主要恐懼,緊接在後的就是擔心錢用完。除去贏得樂透彩,這方面的憂慮有二個解方,但都不特別吸引人:一是少花錢多儲蓄,把一生能賺的錢,分配給較長的歲月,數額就會變少;二是走丹佛先生的路,繼續工作賺錢,依個人能存多少錢,決定需不需要工作到死。若這兩個選項都不想選,你仍可遵循《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一則漫畫的建議,結合二條路:「延後退休和早點離開人世,就勉強過得去。」

這兩條路如何選擇,看個人情況而定。你需要多少錢?你的工作對體力要求多大?你喜歡你的工作嗎?你的健康狀況能支撐工作更久嗎?雇主是否支持你繼續工作?

從以上列舉問題可看出,每個人的結局不會相同。但有一點可確定:這二選一的狀況無法逃避,不是少花費就是多工作。依我看來,大多數人最後都是工作更久,少數人或許夠幸運,可以靠公司豐厚的退休金退休,絕大多數人則是活得越久,就需要工作越久。

七十四歲的理查

理查.丹佛就是這樣,七十四歲還在露營地工作。世界各國政府提高可領取政府年金的年齡,也是基於這原因。如果你現在二十幾歲,是在丹麥讀這一段,我希望你做好心理準備:你到理查.丹佛的年齡還無法領取政府的年金。

當我說明,活得更久就需要工作更久的邏輯推論,經常得到許多抗拒的回應。不過我遭到的抗拒,絲毫無法與法國總統馬克宏2023年的遭遇相比。當時他出於平均壽命延長,決定把法國的退休年齡從六十二歲提高到六十四歲,結果有百萬抗議者走上街頭,巴黎也發生暴動。

後面會談到,就算從長壽角度看,也有正當理由抗議單純為此就提高退休年齡。只是這麼做根本不夠應對長壽的挑戰。然而我們很難不去理會,由於第一次長壽革命,工作生涯需要延長的結論。

為明白其緣由,且看一些數字。假定你每年可增加儲蓄1%,共三十年,也就是每年不只存下收入的10%,而是11%,而另一個多出相同金額的方式是延後六個月退休,你最想選哪一個?是減少未來三十年的花費,還是多工作半年?我問別人會怎麼選時,大多數人的答覆都是不情願地選多工作半年,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閒錢可以增加儲蓄。

延後退休的選項

延後退休可能是大多數人能走的路,還有一個理由。每月須存多少錢以支應退休所需,取決於你何時開始儲蓄。如果你(或政府的年金)過去二十年沒有多存那百分之一,那未來十年就要多存三倍才能補足;反之,退休時多工作半年的收入不會變,於是如果太晚才開始儲蓄,隨時間過去,延長工作的選擇就越有吸引力。所以為壽命延長安排財務,延後退休就成為最可能的選項。

我們好像再次回到長壽變成問題的慘澹世界。退休和政府養老年金是二十世紀的偉大發明之一,此後不必再工作到死,失能無法工作時也不必靠家人。如今的恐懼卻是這一切將化為烏有,要是工作生涯延長再延長,叫人怎能不擔心無盡的勞累與枯燥乏味?

應該會有較好的對策吧?就像醫療保健體系,面對壽命延長,試圖延續現行政策與作法非長久之計。就像多聘用醫師護理師,解決不了高齡化社會的醫療保健問題一樣,只是延長工作年數、延後退休,也解決不了長壽的經濟挑戰。醫療保健體系的主要挑戰是如何維持更久的健康,而長壽的經濟挑戰是,如何維持更久的賺錢能力。單靠提高退休年齡的作用有限,我們需要更大刀闊斧的改革。

因此本章要轉而討論達成長壽紅利的第三層面。第一次長壽革命完成第一層面:生命延長;前一章重點在第二層面:如何使延長的生命更健康。本章的重點是經濟層面:如何保持更久的生產力及參與,為增加的歲月籌錢。

施展生產力的工作

施展生產力當然遠超出有償的工作。強調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從事志願及照顧工作(照顧孫子女和配偶)的老人不成比例地多。很多人受惠於這關鍵資源,無償並不表示老人沒有生產力或價值。工作除提供薪水,也有許多其他作用,最理想的工作可以提供認同、目的、挑戰、愉快、群體感,甚至有證據顯示,從工作中找到參與及歸屬,有助於延長健康的生命期,達到長青結果。

不過現在大家注意的是,有償工作較狹隘的生產力概念。生命延長使我們有更多時間去做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但爭議性最高也最急切的,是決定有多少時間要用於有償工作。我們需要找到使生產力維持更久的政策,替更長的人生做好財務準備,而完成前一章談到的健康革命是關鍵要素,無法維持健康,就不能工作更久。

另外也需要投資成年人的教育,針對年長者的需要重新設計工作,解決年齡歧視,改造退休。這些對如何考慮及計畫個人事業,將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另一大挑戰是努力解決健康與平均壽命的差異,人人的健康及壽命改進不會一致,繼續工作的能力也不盡相同,我們需要處理這種異質性的政策。

所以馬克宏總統認知到,活得更久需要工作更久是對的。但要這麼做必須配合許多政策創新,提高退休年齡並非首先要推動的政策手段。例如,如果在退休年齡時你並未就業,很可能退休後不易找到工作,所以退休前的就業問題,就是比提高退休年齡更重要的政策。

實現長壽經濟紅利

維持較久生產力的好處不只跟著個人,也會擴散到整體的經濟。高齡化社會論強調「老年依賴率」上升,據以警告經濟成長會下降。但人生若更健康,生產力維持更久,長青課題反而會促進GDP成長,這種集體資源增加便構成長壽經濟紅利。

我們長久以來都認可,投資年輕人的教育及健康有利經濟成長,我們希望年輕人長大後具經濟生產力,因為那對他們與對社會整體都有好處。但我們也要承認,同樣原則也適用於年長者,投資老人的健康與教育,將是實現長壽經濟紅利的一環。

未來表現最優異的經濟體,將是解開長壽經濟紅利者。過去十年裡世上最富有國就業成長的多數,是五十歲以上的工作者。美國社會企業家馬克.佛利曼(Marc Freedman)說:「老年人是世上唯一增加中的自然資源。」維持終生的生產力,找出善用這方面潛能的方法,是明日生活水準的鎖鑰。

享受更多閒暇時間

平均壽命延長不必然導致退休年齡延後,還有一個原因,畢竟二十世紀大半時期,平均壽命都在增加,退休年齡卻降低。為追究原因,需要講一下經濟學。我們認為活得越久就要工作越久,因為需要更多的錢,養更長的老年,多工作幾年是方式之一。還有另一種方式:提升每一工作年的生產力,就可少工作幾年。生產力增長可提供生命延長所需的額外資源,就不必工作更久。

生產力提高可賺更多錢,有錢就想買更多自己喜歡的東西。休閒是我們十分重視的事物之一,於是當二十世紀的所得增加,我們迎來週末,每週工時減少,假期變長。同時退休年齡定為六十五歲,使後半生有更多休閒時間。

所以針對退休年齡加以討論,會得出兩種成對比的結果:一是活得更久要工作更久;一是增強生產力,賺更多錢,就不必工作那麼久。今後退休年齡會怎麼走,取決於這二方面的平衡。平均壽命若再繼續延長,所得成長卻依舊令人失望,退休年齡會更提高。反之,平均壽命若成長停滯,所得成長增加,就無需提高退休年齡。

由此可推論出一種有趣的可能性。長青課題越成功,健康及生產力就能維持越久,延長工作期也越可行。我們還會有其他選擇,假設平均壽命相同,試想兩種情境。一是朝史楚布魯格情境發展,健康和生產力都往下走;一是朝道林格雷情境發展,可保持健康更佳和生產力更高更多年。

道林格雷情境可維持較高的生產力較久,因此工作年數可減少,卻仍賺到同樣的終生所得,這樣就能比史楚布魯格情境提早退休。我們的金句是:提高生產力,就有錢享受更多年的閒暇。

縮短時間晚退休

不過道林格雷情境還有一個選擇,你可以不只在晚年享受更多的閒情逸致,也可以晚退休,縮短退休後的時間。與其等待晚年有很長的閒暇,不如提早先享受一些,把閒暇分散在整個人生。那可能的形式包括每週上班四天,照顧家庭,每年度假日增加,或彈性兼職,特別是在下半生。

這樣改為退休前多一點閒暇,顯然是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再把退休看成硬性踩煞車,而是逐漸變成陸續的轉變,由全職轉向兼職,最後到無職。退休不再是單一事件,而是過程:使工作變得對年齡越來越友善的滑行道。如此鬆綁有助於延長工作生涯及生產力平均壽命,同時支持健康平均壽命。

但休閒時機的改變,在長青世界可能再更進一步。諾貝爾獎得主、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青春浪費在年輕人身上。」借用相同說法,道林格雷思想實驗,也提出閒暇可能浪費在老人身上。

退休前有更多閒暇

要是知道未來五、六十年要不停地工作,那十八或二十一歲就開始工作明智嗎?較好的人生管理,或許是在踏上工作與責任的跑步機前,先抽出時間去旅行或追求熱愛的事物,或是在四、五十歲時暫停工作,並計畫好延後退休做為代價。中年休息可像第一章說的,用於避開中年變得較不快樂。

或用於為較長的事業生涯下一階段更新技能,可以學習新東西,或避免自己跟不上科技進步。除自願暫停工作,若失業或環境改變,你的事業之路也可能非自願地中斷。總之就是會在不同階段間插入多次暫停。

這是長青課題真正的收穫。不是承諾無止境地辛勞,為事業精疲力盡,而是受益於壽命延長的好處,提供更多選擇。長青社會將改變工作與休閒的平衡。二十世紀因平均壽命增加,因而退休後有更多閒暇時間;如今隨退休年齡提高,二十一世紀的趨勢是退休前有更多閒暇。

對個人職涯的意義是什麼?

正如政府只注重改變退休年齡是不對的,若你認為長壽對事業最重要的意義,是工作生涯會更長也不對。有極為深遠的變化正在發生。一旦退休延後,你必須提早很久就改變行為。

整體來說,要受惠於長壽紅利,必須做的全面改變是重新設計個人事業。二十世紀時我們把人生分成標準三階段:就學、工作、退休,像三幅連環畫。這三階段的人生架構,形成社會老化論的基礎。老化加上年齡結構改變,導致工作人口減少,領退休年金者增加,經濟前景慘淡。

長青課題需要擺脫這種三階段結構。可惜各國政府至今仍傾向於改變三階段人生的參數:提高退休年齡,減少老人年金,加稅以支付這些開支。這對維持健康及生產力更久的長青議題毫無幫助。那應當怎麼做,對個人又有何意義? (宇欽/輯)

《給壯世代的百歲人生思維:倫敦商學院傳授健康年歲、財務安全、身心富足的人生必修課》
作者:安德魯.史考特
出版社:商業周刊

其他書訊:
《阿穆爾河:一條往返中國與俄羅斯的河流,集結不同命運與文化之地》
作者:柯林.施伯龍
出版社:馬可孛羅

世人幾未聽聞黑龍江,它卻是全球第十長河,源自蒙古山嶺、流過西伯利亞並注入太平洋。在一千一百英里長的距離,黑龍江形成俄中之間的緊張邊界,土地掠奪與不平等條約的往事縈繞,演變成地表上駐兵最嚴密的疆界。

八十歲這年,施伯龍走了一趟從黑龍江神祕源頭到巨大出海口的驚人旅程,路途近三千英里。作者受到意外傷勢與當地警察逮捕所擾,行過俄國與中國雙邊河岸,一開始騎蒙古馬跨越草原溼地,沿途也搭便車、乘盜獵者的帆船航行並與西伯利亞鐵路並進。

《簡單說重點:掌握訊息傳達5大重點,創造無干擾的簡明文案和工作溝通》
作者:班傑明.古特曼
出版社:真文化

人類的大腦天生無法記住複雜的訊息,尤其在這個訊息爆炸的時代,有研究甚至指出,人類用了幾十年的網路經驗,已經養成自動忽視Banner的習慣。然而,當大腦要跟其他人溝通時,為了傳遞出更專業、更詳盡的資料,就會在溝通時塞滿讓人無感、甚至誤解的訊息。本書即要教你擺脫大腦表達訊息時的盲點。

作者以多年和各大品牌(美國美式足球聯盟NFL、I Love NY、Comcast NBCUniversal等全球品牌)合作的經驗,加上教授行銷學的認知心理學基礎,在本書完整且深入淺出闡述了「簡單說重點」在吸引注意力的重要性,以及發揮「簡單說重點」的5大應用技巧。

《京都百年老舖》
作者:柯珊珊
出版社:時報出版

「京都」流露出的獨特古典氣息,一直深受旅客的青睞。其迷人之處,除了作為日本首都與皇居五百年多,保留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與古宅建築;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老舖,也是遊覽京都時不可錯過的。

本書作者特別親自至京都,採訪當地超過百年以上的老舖,從日常生活的食衣用品,到更為講究的藝術工藝,希望讀者探訪京都時,能藉由這些能夠傳承數百年,經由歲月累積淬煉出的京都品牌,對京都有更深入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