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雲南奇險——最早絲路的發現與開通》

醒報編輯 2024/08/04 21:34 點閱 419 次

雲南地形多樣,景色壯麗,涵蓋高山、深谷、湖泊和瀑布等豐富的自然景觀。梅里雪山、虎跳峽、瀘沽湖等地各具特色,為遊客提供了絕佳的探險之旅;而獨特的地下景觀,如「雌雄瀑布」和「石月亮」,更是讓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本書涵蓋了雲南省豐富的歷史遺址、多樣的自然環境及地方特色。從恐龍遺址的發現到少數民族的文化探索,以及地理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對當地影響的解讀。不僅描繪了雲南的傳統藝術和節慶,還介紹了其食物、建築和經濟層面,從而提供了一個跨學科的視角來了解這個地區從古至今的發展概況。

雲南菜,簡稱滇菜。因為雲南特殊的地理環境,滇菜兼收並蓄而自成一家,總體上的特色是,選料廣,風味多,以烹製山珍、水鮮見長。其口味特點是鮮嫩清香回甜、酸辣適中,微麻,講究原汁原味,酥脆,重油醇厚,熟而不爛,嫩而不生,點綴得當,造型逼真,適合邊疆多民族人民的口味,在中國自成一格。

雲南風味餐飲特色

雲南風味餐飲由三個地區的菜點特色構成。其中,首推滇東北地區。昭通地區和東川市因與四川、貴州接壤,與中原往來較多,其烹調方法和口味受川菜影響較深,類似川菜。湯爆肚、酥紅豆、竹蓀、羅漢筍、雲腿、牛乾巴等均屬這一地區名菜。

其次是滇西和滇西南地區。這裡少數民族較多,其烹調特色受藏族、回族、寺院菜影響,各少數民族菜點是主體。如回族的壯牛肉湯、冷片、涼雞、臘鵝,傣族以調味料做餡的香茅草雞等。

最後是滇南地區。這裡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資源豐富,是雲南菜點的本體。自明代以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是雲南漢族菜的發源地。如過橋米線、氣鍋雞、雞絲草芽、鳳梨雞片、石屏豆腐以及杞麓湖的魚類、開遠的甜藠頭(薤)等,均源於這一地區。

昆明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近代以來,在總結和繼承了滇南風味的基礎上,薈萃了上述三個地區的烹調精華,汲取了川菜、魯菜、粵菜的技藝,形成了集滇菜大成的昆明風味,稱得上是雲南菜的代表。

「過橋米線」如何過橋

  1. 蒙自版

清朝初年,雲南蒙自有位書生,家住南湖,每日用功讀書,準備考取功名。為更專心讀書,書生在湖中菘島築了一間茅屋,與湖岸有一橋相連。妻子每天為他送來飯菜,但每次送到後,飯菜已經涼了。

一天,妻子燉了一隻雞,準備連湯送來給丈夫滋補身體,但連日操勞的妻子偶感不適,便靠在廚房邊睡著了。等她醒來之後,發現雞湯還是熱的,原來湯上有一層油形成了保溫作用。妻子由此得到啟發,把送去的生肉片、蔬菜、米線等放入雞湯一「過」就燙熟了,而且肉嫩湯鮮。這種特異的吃法流傳開後,被人們取名為「過橋米線」。

  1. 建水版

清朝道光年間,建水東城外太史巷有個叫劉家慶的廚師,在雞市街頭處開了一個名叫「寶興樓」的米線館。清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的一天清早,一個舉止文雅、穿著講究的人來到他的館中吃米線。

他叫劉家慶照他介紹的方法做出湯來配米線吃。方法是:取一塊生豬脊肉切成薄片,用小粉水揉捏後盛於一個大碗中,舀上一調羹熟豬油淋於豬脊肉薄片上並蓋上數片地椒葉子,然後再舀一大勺滾燙的草芽鮮肉湯倒入碗中,另用一個碗盛米線。

店主人照此做好後,這顧客先用筷子在湯中攪拌片刻,再將米線挑入湯碗中吃起來。此人名叫李景椿,建水新橋街人,清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進士,多年來在外省做官,回鄉後他仿照外省人「涮鍋子」的吃法,試用小粉水揉捏過的豬脊肉薄片氽湯食用,其味非常鮮美。

劉家慶對他的這種吃法感到很好奇,問道:「大新爺(舊時建水人對當地舉人、進士的尊稱),您的這種吃法叫什麼?」李景椿回答說:「我從橋東(鎖龍橋)來到橋西吃米線,人過橋,米線也過橋,我是吃過橋的米線。」

民國初年,一個落戶於建水的名叫鄧恩德的玉溪人(其妻是建水人),帶著家室到昆明羊市口處開「德鑫園」過橋米線館,建水過橋米線傳到了昆明。從此,在昆明經營過橋米線的餐廳逐漸多起來,發展成雲南省的一大風味名食。

湯鮮味美的氣鍋雞

早在清代乾隆年間,氣鍋雞就流行在滇南一帶。相傳是臨安府(今建水縣)福德居廚師楊瀝發明的吃法。那年上差巡視臨安,知府為取悅上差,發出布告徵求佳餚,選中的賞銀五十兩。楊瀝家貧,老母病重,為得重賞,他綜合了當地吃火鍋和蒸饅頭的方法,創造了氣鍋,又不顧生命危險,爬上燕子洞頂採來燕窩,想做一道燕窩氣鍋雞應徵。

不料氣鍋被盜,楊瀝被問罪,要殺頭。幸而說明真相,被免一死。當地又把福德居改名為「楊瀝氣鍋雞」。從此,氣鍋雞名聲大振,成滇中名菜。那時氣鍋雞的做法很簡單,但味道很醇正。

1947年,氣鍋雞的吃法才傳入昆明。在當時的福照街上開設了第一家專營氣鍋雞的餐廳,取名為「培養正氣」,今為「東風餐廳」。

昆明氣鍋雞聲名愈盛

蒸氣鍋雞的餐具要用建水的土陶氣鍋味道才正。建水氣鍋外形古樸,構造獨特,肚膛扁圓,正中立有一根空心管,蒸氣沿此管進入鍋膛,經過氣鍋蓋冷卻後變成水滴入鍋內,成為雞湯。兩三個小時後,肉骨離,便可食用,雞塊鮮嫩,湯汁甜美。

烹製氣鍋雞的雞種要選擇本地土雞,而且雞大小肥瘦適宜,肥太膩,瘦了又顯清寡,用剛要下蛋的嫩母雞或剛開叫的小公雞最好。作料很簡單,只有幾片生薑、幾根小蔥、少許胡椒、精鹽。吃的時候要將蔥薑挑選去,只留其味去腥,清新適口。

不知從何時起,也無法考證是何人,在氣鍋雞中配入雲南特產的名貴藥材「三七」、「蟲草」、「天麻」,使雞湯更有營養,還有潤肺、補腎功能,對冠心病、虛弱貧血症有顯著療效。

此後,氣鍋雞聲名愈盛,到昆明的外地人都要一嘗方休。如今,雲南地區利用氣鍋烹製的雞餚越來越多,主要有「蟲草氣鍋雞」、「人參氣鍋雞」、「田七氣鍋雞」等十幾種,它們既是美味佳餚,又是食療上品。

「質彬園」烤鴨店

光緒二十七年(西元1901年),宜良縣狗街鎮沈伍營村的許實(字秋田),鄉試考中舉人,赴京城應試。西村人張文侍考,隨許秋田進京寓居於一家烤鴨店的隔壁。許忙於應考,張閒來無事,到隔壁的烤鴨店虛心學藝。張文學得一身技藝,回到家鄉,在狗街火車站開了一個烤鴨店,名「質彬園」。

張文肯學肯鑽,北京烤鴨用高粱稈做撐筒,而他改用蘆葦,使烤鴨帶有蘆葦淡淡的清香。北京用麥芽糖水做塗料上色,而他改用土坯火爐,用松毛接暗火烘烤。松毛接熱度均勻,又無煙塵。

張文又因地制宜,對毛鴨選擇、湯料、成形、配料等做了合理、適當的改進,使其烤鴨既保持了北京烤鴨的本色,又做出了狗街烤鴨的特點。

張文的烤鴨好吃

張文的鴨色呈棗紅,皮脆內,吃時提著鴨腿一抖,肉與骨鬆離分開。據吃過他烤鴨的老人說,一隻鴨子只丟四大骨(翅膀與大腿骨),軟骨、小骨都酥脆可食。一個世紀過去了,這些老人們回憶起張文的烤鴨,仍然食慾大動,饞涎欲滴,讚不絕口。

張文為保質重譽而到了執拗的地步,故當時有一句俗語流傳:張文的烤鴨好吃,臉嘴難瞧。一次,國民黨的一個中校營長帶著太太及隨從乘轎前往路南,經過狗街,進店要吃烤鴨,數次催促均未遂意,便自動用鴨鉤揭開爐蓋。張文大怒,與之爭吵。那邊拔手槍,這邊操菜刀。營長終未吃到烤鴨,悻悻而去。

每年秋後,麻鴨初肥,張文便帶著徒弟應邀前往省城,在省府及所屬四大廳大顯身手,藝壓群芳,技驚四座。雲南省主席龍雲曾贈與聯名題詞的大紅錦旗。數年以來,各界人士贈送的賀對、楹聯、匾牌、錦旗不勝枚舉。有一聯這樣寫道:「南圃春前新燕舞,西村秋後乳鴨肥。」

泥鰍鑽到豆腐裡

「泥鰍鑽豆腐」是一道富有特色的民間傳統風味菜,在雲南的文山、大理等地區都能品嘗到這道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佳餚。它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常吃它,對痔瘡患者有著明顯的療效!想知道泥鰍為什麼這麼傻,能自動鑽到豆腐裡去的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選擇鮮活、大小一致泥鰍三兩,放入盛滿清水的桶內養3~5天,讓牠排吐盡腹中泥穢。做菜時,將冷鍋置於爐上(千萬不能燒火,否則泥鰍不等鑽豆腐就被你燙死了),在鍋中放入一塊約半斤重的方形嫩豆腐,以及大蒜、生薑、花椒、辣椒等作料,注入適量清水,再將泥鰍放入鍋內水中。

這時,再點燃爐火,慢慢逐步加溫,泥鰍在漸自熱起來的湯水中不適,牠以為冰冷的豆腐是牠安家的泥土,便逐漸自動鑽入其中,隨著豆腐中心的熱度增加,最後也將泥鰍煮熟。待鍋中什物煮沸,這道菜餚即告成功。雖然手法有些殘忍,但是絕對的美味是不可否認的。(宇欽/輯)

《茶馬古道,雲南奇險——最早絲路的發現與開通》
作者:陶犁
出版社:崧燁文化

其他書訊:
《視若無睹:毒梟、財閥與中共在加拿大的黑金帝國》
作者: 山姆.庫柏
出版社:一八四一出版

溫哥華氣候宜人,群山環抱,長年被評為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因此也一直是中國移民的首選落腳地,華人
居民比例已遠高於加拿大及美國其他都會區。

作者山姆.庫柏為加拿大著名調查報道記者,十多年來為了公眾利益,冒著極大風險,透過線人、賭場前線
員工、執法人員的第一手資料,配合法庭文件和機密檔案核證,描述了溫哥華涉及地下錢莊、毒品走私而部分
加拿大官員、律師和執法人員,為了分享豐厚利潤,不但對這個地下經濟秩序視若無睹,更可能直接參與其中。

《被時間留下的人:唯有失去,才足以讓我們成為一個大人》
作者:P’s
出版社:悅知文化

人生漫漫,只要留幾個人、幾件事在心裡惦念足矣。

因為這些煦煦存在,關關難過才能關關過,只要你能不忘這些善意,再偌大的世界,你都能找到一處安放破碎的心,輕撫受傷的你。

我們過著不同的人生,找尋的卻是同一種永恆,流光裡有人來到,有人走遠,不論好壞,我們都將成為新的樣子。

四個房間,叩問各種人間樣貌,書寫關於那些因愛而存在的時態,及光影。

所謂幸福的輪廓都是渾然天成,無須任何欲蓋彌彰的贅詞,是握緊拳頭也抓不住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