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文和社會科學招生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這種趨勢在台灣尤其明顯,近期成功大學歷史系申請分發學生掛零就是例子。未來人文社會科學如何在大學繼續發展,值得深思。
重科技輕人文
造成成大歷史或其他類似系的吸引不到學生有幾種因素構成:
1.對科技的偏好:台灣經濟長期以來一直由其科技產業(尤其是電子產業)所驅動,導致社會對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重視,且往往以犧牲人文學科為代價。
2.就業市場擔憂:學生和家長越來越關注未來的就業前景,許多人優先考慮待遇豐厚的職業。
3.人工智慧的興起: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引發了人們對某些人文學科未來相關性的質疑,引起了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焦慮。
各國都已發生
4.地理與資源失衡:成大地處台灣南部,受益於城市環境的吸引力與集中的教育資源,面臨北部更知名大學的競爭。
5.申請標準的變化:該系決定將數學作為招生考慮因素可能會嚇退一些潛在的申請者。
人文社會科學面臨的挑戰並非台灣獨有,這些學科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應對入學率和經費下降的問題。在許多國家,高等教育政策已經轉向優先考慮STEM領域,因為經濟競爭力和就業市場需求。
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
科技的快速進步加劇了這一趨勢,隨著人工智慧在語言處理和數據分析等工作中變得越來越有能力,人們對某些人文領域畢業生的未來就業前景感到擔憂,造成惡性循環,選擇這些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少,導致經費和資源減少,進而降低了這些學科對學生的吸引力。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人文和社會科學在教育和社會中的持久價值和重要性還是值得關注。這些學科有幾個主要優點:包括培養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培養 文化理解和同理心、培養倫理和推理能力以及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等等。
人工智慧不是禍首
另外與其將原因歸咎於人工智慧等科技的興起,不如將人工智慧視為加強研究和教育的工具。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分析大量歷史資料文本,揭示歷史資料中的模式,甚至產生創意內容。透過將人工智慧融入其教學和研究和方法論,人文社會學科可以展示其在數位時代的適應性和持續相關性。
而且人工智慧的一大問題就是其道德因素,人文社會學者要有能力研究人工智慧的倫理意涵、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它所提出的有關人類認知和創造力的哲學問題。這種對人工智慧的重要參與,其實更可以突顯出人文社會學科在指導科技發展方向的重要性。
當然人文社會科學面臨的挑戰是嚴重的,但並非不可克服,而且人類是理性和感性兼具的動物,右腦甚至比左腦還要重要,愈科技就要愈人性,漢朝留下的是史記,漢朝的「科技」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