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避免台灣民主走向仇恨的道路

醒報編輯部 2024/06/18 11:41 點閱 2242 次

2024年大選後,台灣陷入了一場日益加深的政治危機,民進黨拒絕接受失去立法多數席位,不尊重民主規範和透過投票箱表達的人民意願,憤而走上了一條煽動社會分裂和仇恨的道路。

拋棄理性訴諸民粹

民進黨的手法在草根「青鳥運動」的幌子下煽動激烈的抗議活動,譴責選舉結果的合法性和國民黨領導通過的國會改革。當抗議者揮舞著攻擊性標語和肖像,嘲笑反對派立法委員,營造非人化和仇恨的氛圍,卻不是理性的政策辯論。

更令人不安的是,民進黨的抗議活動將年輕人作為政治道具,喊著似是而非的口號。花蓮大地震之後,民進黨的支持者甚至僅僅因為花蓮等受災地區選出了國民黨立委,就呼籲抵制這些地區的救援,這種出於政治原因不合理地針對災難受害者的行為達到了冷酷和不人道的新深度。

仇恨性抹黑?

民進黨的核心策略是透過誇大其「仇恨價值」的假訊息和抹黑運動,不斷質疑對手的愛國和民主合法性。這種有針對性的抹黑運動證明,當其黨派利益受到威脅時,民進黨如何將煽動社會仇恨作為核心政治手段。他們宣稱「鳥必須飛進立法院」,暴露了他們利用喧鬧抗議和虛假信息將立法院本身變成爭議中心的意圖。

這種模式有明顯的先例,2014年,民進黨策劃了太陽花運動,激起了對與中國的貿易協定的憤怒,導致立法院癱瘓數週。隨後這演變成為為期兩年的罷免國民黨立委的失敗行動,播下社會不穩定的種子。現在民進黨又想重演同樣的劇本,動員團體向立法院抗議,並鼓勵罷免立委,不是根據表現,而只為了懲罰那些反對的立委。

賴總統添火加油

從本質上講,台灣的民主制度,例如罷免辦法,正在被扭曲成民進黨的政治工具,純粹為了獲得選舉勝利而對其政治對手發動的報復性騷擾活動,為了追求赤裸裸的政治利益,所有民主規範的意義都被拋在了一邊。

賴清德總統的言論為這種破壞穩定的策略提供了油料,指示民進黨立委繼續攻擊並肯定破壞性「青鳥」抗議的合法性,他放棄了作為全體國民總統的莊嚴職責,拒絕遏制黨內的不理性行為,蔑視尊重選舉結果和多數統治的核心民主原則,暴露出將黨派利益置於社會穩定和國家團結之上的危險傾向。

應轉向公民對話

尊重民主成果、制度完整性、程序合法性以及致力於和平說服而不是煽動,這些是台灣生機勃勃的民主發展的重要根基。透過仇恨政治來浪費這份寶貴的資產,不僅會破壞台灣作為民主典範的地位,而且很可能導致社會安全的瓦解,使國家社會淪為仇恨的溫床。

其中的利害關係已經非常明確,一條道路通往仇恨、無休止的分裂、相互誹謗以及潛在的毀滅性的不穩定,另一個則透過公民對話、制度討論和相互寬容,後者才是值得珍惜的台灣的民主獨特性。

對賴清德總統來說,這個關鍵的岔路口需要總統勇敢地重申正確的民主價值觀,以免煽動的誘惑將國內對抗的政治,推向無可救藥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