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受苦的心:台大精神科林信男醫師的靈性診療筆記》

醒報編輯 2024/06/06 19:17 點閱 704 次

身為台大精神科權威,林信男醫師一生都在幫人解決問題。行醫53年來,他以獨特的「心理治療+靈性關顧」雙重療法,為許多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帶來心靈上的幫助,治好了無數顆破碎、失衡的心。

長年的臨床經驗讓他知道,即便是無神論者或非基督徒,靈性關懷也能帶來顯著的改善。他以自己多年來在臨床、教學與信仰上的豐富經驗為基礎,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現代人常見的精神困擾,包括:憂鬱、失智、焦慮、失眠、恐慌、強迫症……等等,運用大量的案例故事與自己的生命經驗來作反思,不僅說明了這些常見精神狀況的現象,也探討了它們的成因與治療方式。

無論是正在痛苦掙扎並尋求幫助的人,還是身邊有這樣的親友,本書都是很好的教導手冊。你可以從書中每一段靈性關懷中找到力量,陪自己、陪他人一起走出心靈困境,感受生命中的喜樂與平安。

這對夫妻來我門診,丈夫低頭不語,妻子輕聲細語:「林醫師,我先生已經失眠好幾個月,我擔心這樣子下去,他身體會受不了。」

我點點頭,打算先輕鬆聊天。讓他們不要太緊張,也讓他們消除一般民眾常有的就醫恐懼感,更讓他們以為:他們不是來看病,只是來尋求協助的。

妻子又補充:「雖然我先生抱怨失眠,但他一入睡,常常做夢。變成兩難:想好好睡、快快入睡,又怕睡著以後的連連做夢。」

夢是睡覺一部分

多數失眠者會抱怨整夜做夢,干擾睡眠。其實,夢是睡覺的一部分。我們每天睡覺都會做夢,不管是一覺到天亮,或是整夜做夢,多數情況下,做夢所占的時間長短都差不了多少。夢既然是人類生理現象的一部分,我們最好以平常心接受即可。

如果真的利用睡眠腦波觀察,只要一出現做夢記錄,就把你搖醒,也就是所謂「夢的剝奪」,那你真的會身心俱疲而生病。所以睡覺時,做夢是不可或缺的。於是我告訴這位妻子:「我常常勸那些抱怨睡覺做夢的人:腦筋要轉個彎。」

「怎麼轉?」妻子顯然很有興趣,丈夫依然面無表情。事實上,睡覺做夢就像看一場電影:恐怖的夢就當作是上帝請你看一場免費的恐怖電影;好玩的夢就當作喜劇電影。

我也告訴這位妻子:很多人以為一覺到天亮才是正常睡眠。其實不管你是否一覺到天亮,正常的睡眠每次以約九十分鐘為一循環,其中包括淺睡、熟睡,以及幾乎要醒過來三部分。每個晚上的睡眠約有四到六次像上面所說的循環,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每晚睡五、六小時到八、九小時都可算是正常。前半夜每一循環中熟睡所占時間較長;後半夜熟睡的時間會縮短,而淺睡時間會拉長。

另外,年齡越大,熟睡時間也會越短,有些老年人甚至只有極短的熟睡時間。而所謂睡眠障礙,有三個特性:第一,入睡困難,大多數是失眠;第二,即便入睡,也常常會中途醒來;第三,也有一些人反而比平常睡得更多。

失去快樂的感覺

這位妻子又說:「以前他下班後喜歡打球、陪我逛街或散步,偶爾帶全家上館子。公司辦活動,他也很樂意參加。現在他每天要上班前總覺得提不起勁;一下班就趕緊回家,不再運動或參加任何休閒活動。家裡人邀他逛街、上館子,他也不願意。」

首先是主訴睡眠障礙,現在又說對平常有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他的狀況,我心裡已多少有個底:憂鬱症最基本的症狀有二項,其中之一便是:對於原本會感到快樂的事情失去快樂的感覺。這位丈夫已經有其一了,如果再符合另一點就更能有助診斷。

這時丈夫說話了:「我其實很不好意思向醫生說,心裡很難過,一直很想哭,控制不住這種想哭的情緒,又怕被人笑,笑說一個大男人為什麼哭。」

我直截了當告訴他:「那你就哭吧!哭給上帝聽,祂會聽見的。」我不知道他信不信上帝,但我確定哭泣有助釋放壓力。台灣女性約有百分之十.九有憂鬱症,是男性百分之六.九的一.八倍;然而,因憂鬱症而自殺的比例,男性卻又比女性高。說明男性的確會像這位丈夫說的──怕被笑。

及早察覺自殺傳訊

怕被笑,所以壓抑;越壓抑,心情就越鬱悶:會覺得非常痛苦,像掉進黑洞、無依無靠。在此種情況下,最怕產生自殺意念並進而行動。憂鬱症最嚴重的時候,常因動作呆滯到無法採取自殺行動。可是一旦症狀稍有改善,呆滯程度減輕,但其自殺意念仍未消失,反而比最嚴重時更容易發生自殺行為。有些患者在治療稍有進展時,家人往往以為已改善而疏於防範,不幸自殺的事情反而更容易發生。

妻子表情轉嚴肅:「說到防範,自殺的人,總有些前兆,不是嗎?」

的確,企圖自殺者有時會以某些行為或言詞,隱含其自殺訊息。我之前遇過兩個案例:第一個是一位中年婦女,在自殺前,要求其年老母親替她梳頭,試圖再次重溫她還是小女孩時母親替她梳頭的感受,以此告別母親。第二個是有位母親在自殺前,請朋友幫她暫時照顧小孩。

這些情形對有經驗及感覺敏銳的人,可及早察覺,視為「自殺傳訊」。有些父母親在自殺前,不忍心讓自己的子女獨活,所以先毒殺子女再自殺。此種情況下死亡的多數是年幼無法自衛的子女,故應提防患憂鬱症的父母單獨照顧年幼子女。

失眠只是症狀之一

這位妻子又焦急地問:「我先生不會是得了憂鬱症吧?聽說憂鬱症初期的病人常常失眠,是不是只要把失眠治好了,憂鬱症就會消失?」

回答這個問題,分成「可以說」與「不能說」:可以說失眠只是憂鬱症的許多症狀之一;不能說只治療失眠就可改善憂鬱症。臨床經驗告訴我們,若只給安眠藥,雖然能稍稍改善失眠,但因為一般的安眠藥並沒有治療憂鬱症的效果,反而會延誤憂鬱症的治療時機,提高自殺的危險性。

妻子顯然是細心的,她告訴我:「這段日子以來,我先生常常心神不寧,變得比較容易生氣。」憂鬱症患者的臉部表情也有其相當特徵,家人及朋友若能注意觀察,再綜合其生理及精神症狀,便能及早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七點廿五分的臉

基督教救世傳播協會《天韻創作專輯》裡,鄭敏熙女士所作〈十點十分〉的詩歌中,有一段話把憂鬱症患者臉部表情描繪得非常入神:「你的面,你的面,不可親像七點廿五分。你豈不知憂頭結面,這對身體有損傷。」憂鬱症患者的嘴角會往下垂,看起來像時針及分針指在七點廿五分的位置,所以是七點廿五分臉。

丈夫愁眉苦臉告訴我:「才四十多歲就變成這樣,妻兒都還要靠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好起來。真的很希望有人可以幫我,但我又覺得沒有人幫得了我。」

我看著他流下淚來,累積多日的難過正在緩緩釋放,釋放超過二星期的憂鬱和沮喪(請注意:這是他符合的第二點)。在社會層面及靈性方面,他明顯呈現出生命無意義、沒有希望、羞愧、對不起別人及罪惡感,無法感受愛及正面能量;同時,對過去生活無法做平衡的評估,傾向負面經驗,將它扭曲放大。因此看不到生命的意義及目的,不再相信以往覺得有意義、有興趣的事。

此外,雖然他內心期待外界的關心,卻又認為參與各種活動都是無價值、沒幫助,因此從社群退縮,呈現一種「期待卻又無法與外界維持關係」的困境。而離群索居又帶來更低落的思緒,形成惡性循環。

四大問題的憂鬱患者

丈夫又說:「醫師,你能不能治好我的病?請你一定要救我,我的孩子都還小,要靠我維持家計。而且,我也不想一直這樣下去:食無甘味、睡無好眠、體重下降、意興闌珊、沒有性行為。」

我很堅定鼓勵他:今天來我門診,勇敢踏出這一步,他已經贏過百分之七十五的憂鬱症患者。因為全台憂鬱症患者多數沒有到院;即便到院,有高達七成五不是看精神科,看錯科又增加不必要的醫療成本;即便看對科,完成療程的比例也很低:根據健保資料,百分之三十的患者只看過一次醫生,之後就斷了治療。

已超過百萬人、且有「高盛行率、低就診率、低診斷率、不規則追蹤」四大問題的憂鬱症患者,嚴重影響生產力,造成社會負擔。媒體報導許多自殺、傷人、家暴的社會事件,許多都可能與憂鬱症有關,絕不容輕忽。

猶疑不決的症狀

太太也說:「我先生的個性本來是當機立斷,現在變成猶豫不決。」處於憂鬱症的人,會出現猶疑不決的症狀。任何大小事都難以決定。如果連續幾個星期都如此,而這又不是其原本的個性,特別是平常很果斷的人,如果有此情形,可能就需請教專業人員。

現在她丈夫有此情形,我剛好又是專業人員,於是我告訴這對夫妻: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過程,你們選擇求助於專業醫療,絕對正確。憂鬱症一旦延誤治療,將會造成更大損失。

一頭驢子的選擇

先分享一則寓言。故事的主角是一頭驢子,牠肚子餓了,發現前面不遠有兩堆飼料。這兩堆飼料看起來都很好吃;從牠站的地方看起來,距離也一樣。這頭驢子站在那裡想,到底要去吃左邊那一堆,或是右邊那一堆呢?牠一直沒辦法下定決心做選擇,最後這頭驢子餓死在兩堆飼料面前。

丈夫覺得不可思議,反問我:「這個寓言的勸誡意義很明顯,但有些誇張了。這麼簡單的事情,怎麼可能造成選擇的問題?」

其實,在人生旅途上,我們有時會遇到擺在面前的兩個機會都很吸引人,如果你貪心、兩者都想要,或者優柔寡斷、猶疑不決,最後可能失去機會,兩頭空。但重點是:這位丈夫的情形,讓我對他患憂鬱症的判斷又更確定了些。

憂鬱症是可治療的

從這次會談中,丈夫的連續失眠、對平常有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連續超過二星期覺得憂鬱沮喪、對事情不再當機立斷,以及從社會生活退縮。綜合判定結果,他有憂鬱症。

診斷確定之日,治療開始之時,接下來就是進入治療。憂鬱症是可治療的,而且其療效相當良好。若大眾對憂鬱症有所認識,就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減少病患痛苦,避免悲劇發生。

再次見到這對夫妻,丈夫似乎放鬆不少:「失眠、活動力弱、懶散提不起精神,我原以為只是年紀大所產生的變化,完全沒想到竟然是憂鬱症。」

治療重視矯正疾病

是的。中老年人患憂鬱症的特色是較少主動述說憂鬱心情,較多抱怨身體不適、記憶不好;易感焦躁,卻對各種活動缺少主動性。因此,常被誤認是因為身體失能而引發憂鬱症。

妻子也說:「我知道。有點倒果為因了,不是失眠懶散引發憂鬱症;而是因為憂鬱症而無精打采、睡不好。」

沒錯。因此在治療方面要特別憂鬱症是可治療的,並要設法提供各種方便性,協助患者與外界接觸,以彌補因缺少主動性而引起的社會疏離。此外,運動有助於改善憂鬱症,尤其對活動量本來就較少的高齡長者更是重要。

大衛的音樂治療

「說到運動,我知道也有人用繪畫、音樂來治療憂鬱症。」妻子似乎很感興趣,停了一下,又說:「當然,免不了藥物治療,對嗎?」正確。姑且不論音樂治療在現代醫學的成效,早在二千年前,聖經〈撒母耳記上〉就提到音樂治療:

耶和華的靈離開了國王掃羅,有邪靈從耶和華那裡來擾亂他。掃羅的臣僕對他說:「我們知道上帝差邪靈來折磨你。所以請陛下下令,讓我們去找一個善於彈豎琴的人來。當邪靈襲擊你的時候,那人一彈豎琴,你就好了。」掃羅對臣僕說:「替我去找一個善於彈琴的人來吧!」其中有一個少年人說:「伯利恆城的耶西有一個兒子;他是彈琴的能手。他英勇善戰,豐姿英俊,又有口才;上主與他同在。」

於是,掃羅差遣使者去見耶西說:「請你叫那放羊的兒子大衛到我這裡來。」耶西就把幾個餅和一皮袋酒、一隻山羊羔,都馱在驢上,交給他兒子大衛,送與掃羅。掃羅甚喜愛他,他就作了掃羅拿兵器的人。當邪靈臨到掃羅身上的時候,大衛就拿琴用手而彈,掃羅便舒暢爽快,邪靈離開了他。

身體也要休息充電

後來這位憂鬱症丈夫治療效果良好,生活恢復正常。回到本文一開始所提:手機有訊息進來,大家幾乎都會在第一時間察看,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也該隨時注意,提高警覺。而現代人對手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手機快沒電時,必須充電。充電之後,再繼續發揮功能。手機如此,身體也是如此。充電是為了發揮功能,說得更精確一點,發揮更有效率、更廣大的功能。

我想,我們基督徒處於「馬大服事」的時刻,就如手機發揮功能。當服事工作使我們喘不過氣時,就如手機快沒電了,必須立刻充電。把手機插上插座,靜待電力充滿,我把它比喻為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我們的電源是主耶穌。我們要趕快調整心態,成為馬利亞,靜靜坐在主前,聽主講道,使我們的心靈充電,重新得力,繼續服事。

安靜到主面前來

我們都知道不可等手機的電完全耗盡才充電,應及早充電,以免手機壽命受損。同樣的道理,我們也要避免服事到心煩意亂時,還一意向前。須知此時就要停下來,安靜到主面前聆聽主的道。否則會像手機一樣,提早喪失靈命。

我相信無論是基督徒或是其它信仰的人,甚至是無神論者,都要隨時注意自己的「電力」,自覺快沒電就要立刻充電,重新得力後,再繼續上路。本案的憂鬱症丈夫,他就像千千萬萬個平凡丈夫一樣:日出日落,作息正常,婚姻美滿,家庭幸福。一旦察覺自己身體與精神狀態不對,立刻就診;治療效果良好,重新啟動,回歸正常。(宇欽/輯)

《接住受苦的心:台大精神科林信男醫師的靈性診療筆記》
作者:林信男、王竹語
出版社:啟示

其他書訊:

《大義覺迷 大陸會武統台灣嗎?》
作者:王建煊
出版社:時報文化

在中英香港回歸的談判,尚未結束時,鄧小平曾說,他另一個最大的願望,是腳能踏在台灣的這塊土地上,那怕只是短暫的時間,也心滿意足,可見台灣在鄧小平及中共領導人心中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他心中最渴望的究竟是什麼?

就目前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來說,他念茲在茲的恐怕也就是兩岸統一,台灣回歸祖國,倘能如此;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將是僅次於鄧小平,甚至超過鄧小平的民族英雄。

《啊!原來這都是恩典 - 走進花園裡》
作者:王建煊
出版社:不老文化

回憶我的一生, 感謝神的恩典,有太多的時間,我和妻子蘇老師都是走在花園裡!
人的一生,如果天天都像走在花園裡一樣的美好,那該多好啊!辦得到嗎?
辦得到!我就辦到了!
方法之一,就是心存大愛。

用愛走遍天下,你就會經常走在花園裡!
我愈老愈感謝神,讓我一生都走在花園裡!但願你也是如此!

《啊!原來這都是恩典 - 夜盡天明》
作者:王建煊
出版社:不老文化

當我們愛一個人,關心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會變成那個人的溫度計,愛得愈深,溫度計的靈敏度愈高。

人一生中的成敗,家有賢妻,婚姻美滿,是重要因素。
蘇老師長得漂亮,在成大被非正式的評選為校花,畢業時全校第一名。當年沒人看好我會追得上這位才貌俱全的佳人。

我與蘇老師結婚58 年,一生相親相愛,我們相許來生還要成為夫妻!
我的婚姻為什麼這麼美好?啊!原來這都是神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