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中藥或西藥,劑型大都以湯水或粉末為主,都是對味蕾的「重大」考驗。(網路截圖)](/system/assets/images/000/085/626/big/Fotolia_84428297_Subscription_L_1200x1200.jpg?1739240537)
醫療雖非服務業,但過程中的確是有「服務」的行為。一般來說,對住院病人的服務中,除醫療專業外,「飲食」是相當不被滿意的一項,因為多數病人會因病情或處置關係,常需禁食,或飲食受到限制。
健康食品難吃
即使是相對「健康」的健檢受檢者,供給的餐點,滿意度也都不太高,因為不會很好吃。事實上,東西「好吃」,熱量通常都較高─包括碳水化合物(甜品)、脂肪(膽固醇)與蛋白質(肉類),熱量高對健康較不利,所以健康飲食往往「難吃」。
說到「難吃」,就讓人想起「良藥苦口」這句話。藥品重要的是效果,味道只是其次。從前無論中藥或西藥,劑型大都以湯水或粉末為主,都是對味蕾的「重大」考驗。科技逐漸進步,中藥粉末置入膠囊中,稱為科學中藥,西藥粉末有膠囊,也有錠劑,對舌頭友善多了。
良藥未必苦口
更進一步還有糖衣錠,需要咀嚼以利作用的,例如胃乳片,也會添加甘味劑。其他液劑(含懸濁液)、口溶錠、發泡錠等等,雖然未必「好吃」,但已幾乎都能不再「苦不堪言」。藥品劑型改善,並不影響效果,所以良藥未必苦口。
其實,良藥苦口只是「成就需要付出代價」的一種比喻,並非僅指藥品本身。但就詞論詞,觀念確實已需要改變。與良藥苦口邏輯相似的,還有「忠言逆耳」這句話。
某人在某些事工上有所發揮,普受讚揚,有時會得意忘形,對言行或計畫的妥適性充滿信心,這時若有人提出不同意見來「潑冷水」,格局寬宏的人會提高警覺,但當下聽起來很刺耳,所以有「忠言逆耳」的說法。唐太宗與魏徵,後者的敢言直諫,可謂是忠言逆耳的最佳詮釋。
旁徵博引或敲山震虎
不過,正如藥品可以改裝而不影響功能一樣,勸說別人的話語,也可以間接與委婉,一樣能達到相同效果。商朝君王湯與伊尹之間,就是個著名例子。歷史上,有一些因口出忠言而丟官或喪命的故事,但以旁徵博引或敲山震虎方式點醒當權者,從而改變國家命運的例子也不少,所以關鍵是看說話者的智慧,忠言逆耳,並非必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