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際能源署近期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球能源版圖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35.2%)首次超越煤炭(33.8%),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力來源,這是能源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全球低碳轉型的意義
這一轉折並非偶然,而是長期政策推動、技術進步與市場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自1970 年代石油危機以來,能源安全與多元化逐漸成為各國的戰略重點;進入21世紀後,氣候變遷的壓力更使再生能源成為全球共識。尤其在過去十年,太陽能光電與風力發電的成本大幅下降,已經低於新建燃煤電廠,也更具競爭力。
因此,這次不僅是統計上的突破,更是全球能源轉型「由量變到質變」的象徵。顯示再生能源不再只是「替代方案」,而是全球電力系統的新主流,也為世界在2050年的淨零奠定基礎。
再生能源的分散性與本地化特徵,減少了對化石燃料進口的仰賴。對歐洲而言,這降低了對俄羅斯能源的依附;對亞洲國家而言,則有助於緩解能源進口風險。同時再生能源產業已成為熱門投資重點,目前全球綠能產業就業人數已超過 1,400 萬人,並持續增加,顯示能源轉型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經濟成長與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
臺灣的能源挑戰
這個趨勢對臺灣來說既是壓力,也是機會。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核心與海島型經濟體,我們超過97% 的能源仰賴進口,帶來能源安全和汙染問題,需要加快能源轉型,這是國家戰略的核心議題。
目前臺灣的能源結構,燃煤仍佔發電量約 30%,是主要碳排來源;天然氣佔比約 40-45%,雖然碳排較低,但仍屬化石燃料,且高度依賴進口;核能則隨著非核家園政策的推進,開始退場。截至今年,再生能源佔比仍低於20%,以太陽能與風能為主。這樣的結構顯示,臺灣距離「低碳能源主流化」仍有很大的差距。
我國已制定《氣候變遷因應法》,承諾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然而,若再生能源發展不足,將難以支撐產業減碳與國際供應鏈的要求。尤其是半導體、電子等高科技產業,已面臨國際客戶要求使用100% 綠電的壓力。
另一方面,太陽能光電常與農漁業用地競爭,引發地方反彈;離岸風電雖具潛力,但涉及環評、漁權、融資與技術瓶頸;且我國電網韌性不足,集中式電網在極端天氣下易受影響,缺乏分散式與儲能配套,這些都是再生能源面臨的困境,應積極尋找創新解方。
臺灣因應的政策方向
面對全球能源轉型已進入新階段,政府應加速再生能源發展,除了太陽能及風電外,要擴大推動多元綠能,包括地熱、潮汐能、小水力、氫能、生質能等,降低單一的依賴;並要強化電網與儲能,建構分散式電網與社區微電網,擴大電池儲能與抽蓄水力,以「能源韌性」與「減少停電風險」為主軸,提高社會支持度。
在深度節能方面,推廣高效家電、智慧電表,降低尖峰用電壓力,要求高耗能產業導入能源管理系統,並以融資與補助支持。政府應提升綠電市場與企業責任,透過憑證與交易平台,讓中小企業也能便捷的購買綠電,並強制要求科技大廠帶頭使用再生能源,維護公正的轉型。
臺灣的能源轉型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國家安全、產業競爭力與社會正義的交會點,必須以「2050淨零」為核心戰略,推動跨部會協調、產業升級與社會共識,這不僅是政策選項,而是國家存續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