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核能與綠能之爭 跨世代的公共對話

醒報編輯部 2025/08/27 17:33 點閱 206 次
真正值得社會關注的,不只是核或綠誰勝誰敗,而是政策是否具備誠信與效率。(網路截圖)
真正值得社會關注的,不只是核或綠誰勝誰敗,而是政策是否具備誠信與效率。(網路截圖)

「非核家園」這個曾經代表理想與勇氣的口號,如今正站在民意與現實的十字路口。

從核三公投的七成四支持聲浪,到綠能產業連環爆的貪瀆疑雲,台灣的能源政策彷彿正一步步揭開過去那層政治正當性所織成的薄紗。人們逐漸意識到能源不該是信仰的象徵,而應回歸作為國家生存基石的理性選擇。

反核等同反權威

在這場擁核與反核的長年戰爭中,台灣曾經選擇了拒絕核能,擁抱綠電。這一選擇在當年有其歷史背景與政治意義。當時「反核」不僅是環保口號,更是一種反威權的隱喻,在社會尚未充分成熟之際,透過這樣的標誌性語言集結群眾的力量。但當民進黨成為長期執政者,這種信仰性的政策若不隨著時代調整,最終便容易陷入教條主義與自我矛盾。

如今非核家園已不再只是理想的象徵,更成為一種無法自圓其說的執政負擔。隨著核三除役,國家面臨缺電、高電價與碳排放壓力並存的三重挑戰。原以為能以太陽能與風電迅速填補缺口,結果卻是土地使用爭議頻繁、供電穩定性堪憂。更重要的是,綠能標案竟成為官商勾結的溫床,綠能不再是潔白無瑕的象徵,而是在貪婪與結構性缺陷中逐漸蒙塵。

綠能不再潔白無瑕

最具象徵性的,莫過於前綠能推動中心高階官員鄭亦麟的貪污案。他不僅是綠能政策的重要推手,更被視為小英政府能源轉型的代言人,卻在案發前已轉身為業者要角,周旋於官場與商場之間,儼然成為綠能政治化的縮影。當司法體系終於出手之際,社會早已積壓太多不滿與質疑,為何這些被高度推崇的能源新貴,竟能悄然壟斷整個國家未來的電力命脈?

核三公投雖未通過門檻,但434萬的贊成票,已遠高於151萬的反對票,其背後的民意訊號不容漠視。更令人警惕的是,連一向反核的南部選區亦出現明顯的支持傾向。種種跡象顯示,社會多數已不再接受「非核即為正義」的簡化論述,也開始質疑綠能政策背後是否真能提供穩定、乾淨且公正的能源未來。

應調整能源規劃

目前全球能源版圖也正在快速變化,日本在福島核災後選擇重啟核電,美國也出現反綠能聲浪與小型核能技術的研發熱潮。歐洲多國雖仍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但也開始正視核電於減碳過程中的必要角色。這些趨勢無不顯示出純粹意識形態式的能源政策,終將無法面對現實的壓力。

民進黨政府面對這波轉向壓力,展現出某種程度的鬆動。賴總統公開表示「不排除先進核能」,台電也開始籌劃核三延役的技術評估與安全審查。不過這種模糊表態仍不足以消除社會疑慮。民眾真正渴望的,是政府能以誠實與務實的態度,正面回應民意,調整過去十幾年充滿矛盾的能源規劃。

核能並非萬靈丹,其背後牽涉到安全、核廢處理、社會信任等複雜問題。但問題在於,若綠能的規劃也同樣失序,若所謂的「清潔能源」反而變成環境與社會的重擔,那麼回頭檢討核能的角色就不該再被視為禁忌。更不應讓政策制定者繼續以「理念」為擋箭牌,逃避問責與調整。

能源的公共治理

真正值得社會關注的,不只是核或綠誰勝誰敗,而是政策是否具備誠信與效率。我們需要的是能兼顧電力穩定、價格合理與環境保護的綜合規劃,不是政治標語,更不是政商共構的利益聯盟。唯有當能源回到人民共同參與、透明討論的公共治理過程中,核能與綠能的矛盾才能轉化為互補,才能真正走出意識形態的囹圄。

能源轉型從來不是單選題,也不是口號競賽,而是一場跨世代的必要對話。台灣不能再陷於「神主牌」與「政商人脈」之間的選擇題,而應從制度上補破網,從專業上作評估,從民意上尋共識。否則,「非核家園」不僅會變成過時口號,也可能成為政治失敗的象徵。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