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後巷:非典型旅人的美國探索紀實》

醒報編輯 2024/06/04 20:23 點閱 778 次

作為當今世界上能見度最高的超級強國,美國的強大與無遠弗屆的影響力眾所皆知;然而當我們從它熟悉的「門面」繞到「後巷」時,才發現在原來這片土地上,還存在著更多我們未曾注意到的人事物。

這不是一本旅行景點指南,也不是一本文化觀察筆記。這是一本探索冷門地點的採訪記實,讓你跟著旅居美國多年、喜愛挖掘角落故事的Jerome,一起去發現美利堅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2021年夏天,趁著從波士頓搬家到北加州灣區的空檔,我利用COVID-19疫情期間遠距工作的機會,搬到阿拉斯加居住了三個月的時間。我想要以在地人而非遊客的身分,好好了解這個地方的環境、歷史,還有人;而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一群人,正是阿拉斯加的原住民(Native Alaskan)。

在美國,想要好好認識原住民其實非常困難,甚至比在台灣還要難!美國的大陸原住民(也就是童書裡面所稱的「印第安人」)僅占總人口0.7%,就算加上極圈原住民與太平洋南島民族,也不過占0.9%,不只能見度遠遠不及其他族裔,就連要在生活中認識一位擁有原住民血統的美國人都不太容易。

阿拉斯加的情況則稍有不同。在1867年美國購買阿拉斯加之前,當地人口幾乎全為原住民;雖然今天比例已經大為降低,目前仍有15%的人口為原住民。也就是說,走在街上,每7人之中就有一位是當地原住民,比例之高居全國之冠。

飛往北極圈海畔

我拜訪的第一個部落,坐落在北極圈的北極海畔,正好也是鼎鼎大名的美國最北城市──烏特恰維克(Utqiagvik,又名巴羅);而吸引我來的,是他們在仲夏時分舉行的慶典「Nalukataq」。關於這項慶典,網路上能查到的資料不多,我事前唯一知道的是,這是個「用毯子把人拋向空中的活動」。

和大多數阿拉斯加極圈的部落一樣,烏特恰維克雖然位在北美大陸上,卻沒有公路與外界相連,唯一前往的方式是搭飛機。這段航程看似與一般國內旅行並無二致:一樣的安檢、一樣的737機型,但不一樣的是,身邊的乘客帶的行李多了不少。

我後來才知道,原來不少偏遠小鎭居民會定期飛到安克拉治進行大採購,尤其是像衛生紙、尿布這種日常消耗品。阿拉斯加航空也順應民情地提供每個人兩件行李的免費托運服務,讓居民們能將這些物品帶回家。

北美氣勢磅礡冰河

離開安克拉治後,首先翻過白雪皚皚的阿拉斯加山脈,不時能夠透過窗戶看到氣勢磅礡的冰河,機長也會善意提醒遊客「左邊可以看到北美最高峰狄納利山!」;然而,過了這段山脈,地表就恢復了單調,廣大的苔原平緩而荒蕪,在陰沉的天色下更顯黯淡。不久後眼前出現一個個還未完全融冰的湖泊,海上有著像碎玻璃一樣的浮冰漂移著,看來接近北極海了!

烏特恰維克的機場建築與其說是航廈,稱之為「機庫」或許更為貼切。在建築物的一角騰出了大約兩間教室大的空間,候機、托運行李、安檢、抵達、提領行李全部都在這裡進行。每當航班起降時,裡面得容納整整兩架737飛機的乘客,可以想見有多麼擁擠。

走出機場,鎭上的景象讓人以為置身於外星球!由於車輛溫度容易導致永凍層融化、路基不穩定,所有的道路都是以沙土鋪面,車輛大多是小貨車或高底盤呼嘯而過,揚起滿天塵土,好似台灣南部河床上的砂石場。同樣因為永凍層因素,所有房屋都建造在架高的木樁上,好讓冷空氣能夠通過房屋底部,防止下方的地層融化,看上去彷彿是在火星上建立的太空基地。

Nalukataq祭典會場

安頓好住宿,我便趕緊出發前往Nalukataq祭典的會場,深怕錯過了任何活動細節;然而,初來乍到會場的我,看到的景象卻令人摸不著頭緒──那是北極海畔的沙地上,一個操場般的橢圓形場地。

四周圍著的塑膠布,雖然是為了抵擋攝氏零度寒風而設置,但許多部分早已禁不起吹襲而破裂。場內居民們各自準備桌椅聚集在此,從聊天、玩樂到教訓小孩的都有,彷彿整個村子的日常都瞬間濃縮在這座廣場裡。活動無人主持,也沒有具體時間表,沒有人知道何時開始、何時結束。身為外來者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雙眼觀察。

就在這時,村民們突然叫我去幫忙。原來廣場中間放著幾塊長條木板上,還殘留著鐵釘,一個男孩在嬉戲時被刺傷了,當場血流如注!村民們趕快忙著止血,並且請我幫忙扛著他去找爸媽。

我馬上義不容辭地加入,還因為自己有機會參與當地的生活而暗自欣喜。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極圈氣候寒冷、當地居民熱量攝取高的緣故,這裡的孩子發育都不錯,很快地我就意識到自己無法支撐男孩太久,只能請其他人接手。

分發捕獲的鯨魚肉

之後,我才逐漸進入狀況──原來這是從中午持續到半夜的活動,整個祭典是以分發當年捕獲的鯨魚肉展開。

村民們依照家族傳統,組成不同的捕鯨隊伍,每支隊伍都擁有自己的名稱與隊服。當全村人都來到廣場後,部落長老會帶著眾人以基督教儀式祈禱、感謝上帝賜予該年的收穫,接著各隊成員就開始分發漁獲,其中包括煮熟後質感神似牛排的魚肉、擁有生魚片口感的皮下脂肪層「木克土克」(muktuk)、醃漬過的魚腸小菜,以及讓大家帶回家料理的大塊冷凍鯨肉。

除了鯨肉之外,會場也有年輕人提供咖啡、紅茶,以及香味四溢的馴鹿湯、鴨湯與鵝湯,讓大家暖胃。整個現場雖然奇冷無比,卻被這種分享與互助的氛圍給塡滿;即使是外來者的我也有分,甚至還有村民好心地提供夾鏈袋,讓我能把領到的木克土克帶回家。在一個所有東西都得空運過來、超市售價是其他地方三倍的小鎭,這樣的慷慨讓我特別感動。

至於剛才讓男孩不愼被扎傷的木板,原來是晚上的重頭戲Nalukataq所使用的支架。村民們利用三組支架配合繩子,將一塊海豹皮做成的跳墊架高到空中約2公尺處。彈跳的時候,一位部落成員站到跳墊上,其他人則站在四周將跳墊下拉,利用往上回彈的力道,將上面的人拋向空中。每一次的跳躍,都伴隨著歡呼,有時還會從空中撒下一大袋糖果,孩子們興奮地爭相撿拾。

號稱晚餐後就展開的Nalukataq,實際進行時間已接近晚上10點,並且一路延續到午夜;在極圈永晝的陽光照耀下,一點都不像是個「深夜活動」。經過第一天的洗禮,我對這場祭典有了粗略的了解;然而,這個活動究竟為何會存在?彈跳和捕鯨又隱藏著什麼神祕的連結?

因努皮亞克人

住在北極海畔的這群人,稱自己為「因努皮亞克」(Iñupiaq),在族語中的意思是「眞正的人」,和賽德克語中的「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也是指眞正的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努皮亞克在學術上是因努伊特人(Inuit)的一支,也就是兒童讀物或卡通裡所稱的「愛斯基摩人」;只不過他們並不會像卡通裡演的那樣,在冰上挖洞釣魚或住冰屋,也不會追著北極熊到處跑。

在土地生產力低的極圈,維生資源非常稀少,陸地上的大型動物也不多,因此在部落傳統裡,海中的鯨魚是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除了作為食物之外,鯨魚身上的脂肪也是油的主要來源,而堅硬的鯨魚骨還能做成工具或飾品。

海域中的弓頭鯨

在阿拉斯加北方的海域中,棲息著一種巨無霸級的鯨魚:弓頭鯨(bowhead whale),平均長約15公尺,重量可達90公噸,是其他鯨魚如小鬚鯨(minke whale)的十幾倍大,壽命更可以長達200歲。

這群弓頭鯨有著季節性遷移的習性。每當寒冬來臨,牠們就從北極海沿著阿拉斯加海岸南遷,游到極圈以南的白令海峽度過冬天;到了隔年春天,牠們又循著不同的路線北上,回到北極海,如此周而復始的循環。

由於體型巨大,而且洄游路線離岸邊不遠,對於這些資源匱乏的海岸部落來說,簡直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每當洄游季節來到,部落中的捕鯨隊就得蓄勢待發了!

捕鯨場景神聖嚴肅

傳統上,女性擔任岸上後勤的角色,將好幾張海豹皮縫製成防水的捕鯨船身,搭配木頭骨架做成捕鯨船;而男性則在結冰的北極海上開闢出一條小徑,直通鯨魚游過的海面,並在那裡設置營地,24小時待命。等到水面下一有什麼動靜,立刻出動捕鯨船,以魚叉(harpoon)獵捕弓頭鯨。

捕鯨的場景是神聖而嚴肅的,那是一隻鯨魚即將奉獻自己靈魂養活他人的時刻,必須不苟言笑,並且保持安靜。即使成功捕獲鯨魚,在冰上後續處理的過程中,同樣必須認眞以待。在因努皮亞克人的認知裡,鯨魚的靈魂在死後會回到海中,告訴牠的同伴們自己所受到的待遇,因此要是不愼重看待這個過程,未來很有可能就再也捕不到鯨魚。

將人拋向空中跳墊

等捕鯨隊伍從冰上回到部落,歡慶的時刻才正式來到!這時候族人們齊聚一堂,捕鯨隊將處理好的鯨魚肉分給部落成員,一起慶祝該年的收穫;而原本作為船身的海豹皮,這時候也就順勢拆了下來,成為Nalukataq慶典中,將人拋向空中的跳墊。

在晚上11點的「午夜豔陽」照耀下,我加入了Nalukataq的行列,和族人一起將跳墊上的人拋向空中。不少族人穿上藍色布料配上傳統花紋的服飾,在陽光下顯得鮮豔動人,也為這片看似單調陰沉的大地,增添了少見的華麗色彩。

因努皮亞克人為何要彈跳?有一說是在這平坦遼闊的大地上,藉由跳高能看到更遠的地方,便於掌握獵物的動態,也有人說純粹就是為了慶祝而存在。但就在活動現場,身邊兩位部落媽媽的對話,讓我發現了彈跳的另一層意義──

「咦,上面那個人是誰啊?」

「喔,那是某某某家裡的小孩,現在在某某城市工作……」

原來,在這個年輕部落成員大多外出工作的年代,Nalukataq如同台灣的豐年祭,是部落成員返鄉齊聚一堂的時刻;而站到跳墊上的年輕人,有了被族人認識的機會,也讓好不容易相聚的部落成員能夠更新彼此的近況。(宇欽/輯)

《美國後巷:非典型旅人的美國探索紀實》
作者:楊佳榮Jerome Yang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 突圍思考:擺脫困局,超越勝敗情緒的人生觀點》
作者:曹薰鉉
出版社:天下文化

如果你想贏得名為人生的這場遊戲,如果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猶豫不決,如果你想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現在就進入你的想法吧!

圍棋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參與者培養宏觀、審度形式、判斷攻守時機、突圍找出活路的腦力運動。但贏家不會告訴你的是,擁有這些「心態」:(1) 兼具力量與彈性的心智力量、(2) 不間斷的覆盤練習、(3) 好的品格更勝才幹、(4) 擁抱現實的能力。

才能不被每一次的成功沖昏頭、不被每一次的敗陣狠狠擊倒,並能永遠對挑戰迎面而上、找到突圍的活路。

人稱韓國「圍棋皇帝」的曹薰鉉整理了圍棋帶給他的、至今仍受用無窮的人生心法,分享他一次次職業突圍、生命突圍的精采故事。

《啊!原來這都是恩典 - 走進花園裡》
作者:王建煊
出版社:不老文化

走在花園裡--王建煊與妻子的恩典紀錄

回憶我的一生,感謝神的恩典,有太多的時間,我和妻子蘇老師都是走在花園裡!
人的一生,如果天天都像走在花園裡一樣的美好,那該多好啊!辦得到嗎?辦得到!我就辦到了!

方法之一,就是心存大愛。用愛走遍天下,你就會經常走在花園裡!
我愈老愈感謝神,讓我一生都走在花園裡!但願你也是如此!

《啊!原來這都是恩典 - 夜盡天明》
作者:王建煊
出版社:不老文化

夜盡天明--王建煊談家庭、愛情、婚姻
當我們愛一個人,關心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會變成那個人的溫度計,愛得愈深,溫度計的靈敏度愈高。

人一生中的成敗,家有賢妻,婚姻美滿,是重要因素。蘇老師長得漂亮,在成大被非正式的評選為校花,畢業時全校第一名。

當年沒人看好我會追得上這位才貌俱全的佳人。我與蘇老師結婚58年,一生相親相愛,我們相許來生還要成為夫妻!我的婚姻為什麼這麼美好?

啊!原來這都是神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