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復活節後、母親節前夕出國到葡萄牙走了一趟。雖然只是單純的隨團觀光,但整個遊程下來卻儼然是一趟朝聖的心靈之旅。
守聖餐的飲食文化
旅途中,不管是中餐或晚餐,餐廳的第一道菜都是硬麵包和葡萄酒。細問之下,原來是源自守聖餐的信仰儀式,落實在生活的餐飲文化。那就是耶穌受難前的最後晚餐,以擘餅(麵包)象徵耶穌身體為人打破並流出寶血(紅酒),傳承下來的信仰文化。
觀光景點的禮品店幾乎都會看到公雞圖騰的公仔、杯墊、桌巾等紀念飾品,原來它叫「花公雞」,身上有一顆紅心,是源自Barcelos小鎮的民間傳說。一位朝聖者路過該地被誤指偷竊純銀餐具,在執行絞刑前面見法官時,情急疾呼法官餐桌上的烤雞會啼叫三聲來平反自己的清白。台灣社會多的是不公不義的政治抗爭,獨缺昭雪沉冤、化身正義的花公雞故事。
曲折的朝聖苦路
到Braga參觀仁慈耶穌朝聖教堂,顧及體力先搭纜車上山,再往下走有116公尺高、左右交叉盤旋而下的Z字型巴洛克風格台階,欣賞6個有耶穌受難場景的小堂。步移境遷下到最後平台往上看,不見苦路階梯,只有襯托教堂雄偉的噴泉護壁拼圖。建築設計真是巧妙。
原是村莊的Fatima因三個牧童多次目睹聖母顯靈而發跡。聖母教堂廣場一側有一條兩人寬的祈禱之路,不少信徒緩慢跪拜前進,虔誠得令人動容。甚至有拿蠟燭及象徵病痛所在的人體部位或器官模型,到顯靈小堂許願並祈求祛除病痛。
或許對分不清聖母崇拜、媽祖崇拜,或三位一體基督信仰的遊客而言,總認為這些神蹟奇事或故事都是穿鑿附會,但朝聖者有冤屈,信徒有病痛等人間疾苦卻總是不斷的。
耶穌曾針對有邪惡動機的法利賽說:「…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預言3日復活)以外,不會有神蹟賜給他了。」(馬太福音12:39),故面對單純至顯靈地求神蹟醫治或參加媽祖遶境、鑽鑾轎跪求醫治等宗教行為,雖然可以悟性透過追蹤調查統計其最終醫治,但更願意以悲天憫人的心懷,看待人們面對生老病死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