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看聽)化解科學傳播的危機

張瑞雄 2024/04/21 14:47 點閱 1856 次
大眾對接觸科學卻有著日益濃厚的渴望,科普節目、書籍和活動的熱度也可見一斑。(中央社)
大眾對接觸科學卻有著日益濃厚的渴望,科普節目、書籍和活動的熱度也可見一斑。(中央社)

科學傳播是當前科學界面臨的一個關鍵但複雜的挑戰,一方面,社會上普遍存在著科學家自命不凡、傲慢無遜、與日常人類經驗脫節的看法。這導致了對科學的懷疑情緒與日俱增,反疫苗和氣候變化否認者等團體正積極試圖動搖科學專業知識的公信力。

正確看待科學專業

在此同時,大眾對接觸科學卻有著日益濃厚的渴望,科普節目、書籍和活動的熱度也可見一斑。

科學探究的客觀實證性與人類賦予世界意義的主觀經驗性之間存在張力,科學家常常認為科學可以提供一種俯視全局的神學視角,有能力揭示宇宙的一切奧秘。這種觀點令許多大眾感到疏離,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觀點無法反映人類經驗的豐富複雜性。

忽略主觀人性因素的這種盲點,不只是一個公關問題,更是深層次的認識論問題,影響到科學的運作和傳播方式。將科學視為一個完全客觀、獨立於觀察者的主流模式,在量子物理學、認知科學和地球系統科學等領域已經不再成立,因為觀察者在所研究的現象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如果忽略或淡化這種主觀維度,科學家不僅會失去公眾的信任,也可能錯過推進科學理解的重要發現。

謙遜細緻與包容

所以科學家需要採取一種更加謙遜、更加細緻、更加包容的科學傳播方式,一種承認科學知識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並試圖與各種人類經驗和認知方式對話。

這可能需要在定量實證方法與定性現象學方法之間實現更好的融合,在科學家、人文學者和社會科學家之間實現更多的合作,以及從簡單的「科學擁有所有答案」的信念轉向承認科學無法,也可能永遠無法完全解答所有的事物。

科學傳播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更是培養一種更廣泛的文化轉變,改變人們對科學的看法和價值。長期以來,科學一直被視為一個專門的、高雅的領域,與日常生活的關切和經驗脫節。克服這一點需要協調一致的共同努力,將科學編織進我們集體文化意識的結構中。

科學傳播向公眾開放

歸根結底,有效的科學傳播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科學和公眾之間的關係。與其將其視為從專家到門外漢的單向資訊流,不如採取一種更加協作、包容、反思性的模式,一種承認公眾是科學知識的積極共同創造者,並開放接受公眾所帶來的各種觀點和經驗的影響。

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需要科學界進行重大的制度和文化轉變。根深柢固的激勵機制、學科藩籬,以及關於科學客觀性的陳舊觀念,都需要受到挑戰和重塑。科學自身的未來,取決於能否與廣大公眾建立起理解和信任的橋樑。

在日益增長的對專業不信任、日益加劇的兩極化,以及氣候變化等存在性威脅的時代,有效的科學傳播從未如此重要。擁抱一種更加謙遜、包容和戰略的方法,科學有機會重拾在我們文化論述中的核心地位,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冷漠的權威,而是在日常中共同生活和集體理解,且和我們未來息息相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