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敗學習力:學霸都在用的10大聰明讀書法》

醒報編輯 2024/03/11 19:10 點閱 2514 次

讀書,靠方法;學習,有訣竅;精準訓練大腦,掌握高效學習法,課業、睡眠、娛樂,通通都兼顧!鍛鍊學習十力,學習不費力!

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據說,哈佛學生課業之重,只能在課業、社交、睡眠中三選二。但,那些會讀書又會玩的學霸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都日夜苦讀不睡覺?當然不是。他們只是懂得善用大腦特性的聰明人。學習,如果沒有掌握訣竅,光靠苦讀,也是事倍功半。

哈佛大學心理學與教育學專家劉軒觀察身邊哈佛學霸們常用的讀書方法,結合心理學、腦科學、教育學……等科學研究,歸納出10大學習面向,破解高效學習的密碼,讓你課業、社交、睡眠都兼顧,躋身頂尖學霸之列!

一提到要考試,很多同學都會心中一緊,如臨大敵!沒錯,作為檢測學習成果的工具,它意味著要把你是努力還是偷懶、真了解還是假明白,都用一個分數彰顯出來。

考試,其實就是檢查你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正如前幾章講過的,它是對訊息提取能力的一種測試。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即便進入了職場,也還有技能考試、職業考試。所以,我們在心理上不要和考試作對,那會導致你的逆反情緒。

我們要做的,是如何用「符合考試」的方式,來應對考試,考出一個好成績。

我在哈佛讀書時,學校裡有個和考試相關的百年傳統。每到學期末,期末考試之前約七到十天,學校會讓我們放個「假」,叫做Reading Period,簡單翻譯就叫「溫書假」吧。

這一週多的時間不需上課,學生自己複習功課,準備考試。學校這麼安排,是為了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把這學期的功課吃透,考出個好成績。

但真實情況是怎麼樣?

歡樂溫書假

「溫書假」一開始,所有人都撒了歡!學生宿舍裡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派對,整個校園鬧哄哄的,根本沒幾個人在讀書!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最後三天,突然,學校變得異常安靜!所有圖書館晚上全部燈火通明,學生開始拚死拚活的複習,即便是學霸,也開始忙手腳亂了!

經過三天沒日沒夜的奮鬥,到了期末考正式開始的前一天晚上,凌晨十二點那一刻,學校宿舍所有的窗戶都會打開,大家把頭伸出去,開始對著校園放聲大喊!這一夜也是哈佛的新生傳統,叫做「原始吶喊」(Primal Scream)。

更誇張的,還有很多同學會脫下衣服,光著上身,在校園裡跑來跑去!如果是冬天,意味著室外是零度以下,那一幕真是很誇張!

但為什麼這些哈佛的學霸們,在面臨考試的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要拖延到最後幾天,才開始準備複習呢?這裡面有什麼玄機?讓我先賣個關子,後面你就會明白。

關於如何複習,在前面幾章中偶有提及,但還有什麼重要技巧嗎?

在考試之前,一整個學期的資料在面前,彷彿進入了知識的倉庫。如果我們把複習看做是一場旅行——知識的旅行,在複習之前,必須要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值得去的地標。知道哪些是重點,要優先複習,才能更有效地去準備。
在這裡,我介紹兩個簡單的方法。說簡單,但你不要小看它們,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呢!

先看目錄,內藏重點

首先,學會看綱要或目錄。

我所認識的年輕人裡,非常少人會看目錄,就連我自己之前也是會跳過。但是,真正的學霸會非常仔細的研究目錄,比如我的室友Joe。

一個課本的目錄,尤其是教科書,概括了每一章的重點。課本裡滿滿的都是知識,看上去全都很重要。但你可以蠻確定的是,凡列在課本目錄上的關鍵詞,絕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複習時,你要先看目錄!光看目錄,就已經能知道學習的重點是什麼,它們往往也是考試的主幹題目來源——考試一定考主幹知識,而不是小道消息!所以,理解目錄,先把它們搞定,多花點時間在上面,準備複習的目標性和效率都會大大提高。

問對問題,抓到核心

第二,學會問老師。當你看完課綱、目錄後,如果還不清楚,問老師是最快的方法了。但該如何問問題呢?來參考以下的問句:

問句一:「老師,請問這次的期末考,範圍是什麼?」
老師:「既然是期末考,就是我們這學期所有學到的部分啊!」
嗯……那好像幫助不大!如果你想要更有價值的訊息,該怎麼問呢?

問句二:「老師,請問這學期的課程中,課綱希望我們理解與學習的重點是什麼?」

聽起來跟上一句差不多,但其實有很大的差別。因為老師們是按照教育部制定的課綱來教學,我們以為老師只是照著課本講課,其實教學內容裡,包含了教材制定者希望我們掌握的知識,老師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教導給學生。

所以當你這樣問,老師就告訴你這學期最核心的部分有哪些。

當你知道這一學期什麼是重點,哪些是主幹,其他細碎的知識才有辦法掛上去。如果你腦袋裡沒有主幹,就像進入一座陌生的城市,沒有地圖,也沒有指南針,就只能走走看,碰運氣了。

複習也是一樣,如果不知道重點是什麼,只是打開書,看到一大堆字,一大堆概念,就容易陷入背了忘、忘了背的境地,陷入無邊無際的痛苦複習中……

測試路徑,找到盲區

當你明確了複習的重點,接下來要先檢查這些重點裡,哪些是自己已經掌握的,哪些是模模糊糊的,哪些是看上去像天書,完全不懂的。

你必須先知道自己懂什麼、不懂什麼,才好制定複習計畫和時間。常用的檢查方法有幾種:

1、假如你使用了康乃爾筆記,可以用它的提問區回憶相關的知識內容。如果有記不起來的,再去看筆記區,或回到課本上找出答案,先用這種方式篩查一遍。

2、你也可以用心智圖的方式,根據目錄裡的重點,把與之相聯繫的知識點、概念等等 ,畫成一張大的心智圖。這其中一定有想不起來的地方,那就是你要去複習的。

3、你還可以用重新講述的方法,來檢查每個重點。如果不能表達出來,就說明你在這上面有知識盲點。重新講述有兩個常用的方法,一個是「詳細提問法」,一個是「費曼學習法」,我在本章後面再介紹。

4、考試也是一種檢測方法。你可以找出過去的真題,或書本上的課後練習題等,來檢測自己的學習程度。當你做了一遍檢測,就知道哪些是你需要加強複習的。而且,檢測本身也是一種訊息的提取,它會大大鞏固你所學習的知識,更加長期記憶化。

時間有限,制定計畫

知道了複習重點,了解到自己哪些還沒掌握好,接下來,就要制定複習計畫了。這涉及時間的管理,特別是臨近考試,沒有太多時間來複習;但與此同時,又好像還有時間做點別的——吃個零食、看個影片、滑個手機。你一開始並沒有把「認真」二字放在心上,這兒翻翻、那兒看看,直到你遭遇了「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又叫「雞毛蒜皮定律」是由一位英國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所提出的。他根據多年的觀察,發現工作中極易出現一種情況:

如果你分配一項任務,要求兩小時內做完,做事的人會拚死拚活想辦法在兩小時完成。但如果你給他兩個禮拜呢?他還是會用足兩個禮拜來完成同一件事。

難逃「帕金森定律」

為什麼?因為當時間拉長了,就有許多的雞毛蒜皮、不重要的事情插入進來,於是,看似忙碌實則低效的「帕金森定律」,開始運轉了。

現在,你知道哈佛學生為什麼在「溫書假」開始時悠哉游哉,最後卻要熬夜來準備考試了,大家都難逃「帕金森定律」。
所以,當你開始制定複習計畫時,一定要對自己狠一點,給自己安排少一點時間,反而能提高效率。

效率大師博恩•崔西(Brian Tracy)說:「如果你開始工作前,能夠花10%的時間先做規劃,將大幅提升其餘90%的時間效率。」我非常相信這一點。

我的室友Joe,在準備期末考試前,也和我一樣焦慮,但他會先坐下來規劃自己的複習計畫。

他說:「這一門課,我要花四個小時來準備。」

我很驚訝:「我要準備三天!而你只需要四小時?」

「其實三天裡,你會浪費大部分的時間,因為你可能專心一個半小時後,就失去效率了。而我只要花三個小時就可以辦到!」

更少時間,更高效率

原來,Joe是這樣安排他的時間:

首先,每一個小時他會先給自己一個學習重點和目標:這個小時我要學到的什麼?是哪一個章節的概念?

然後他會先測試自己對內容了解多少。如果整個學期都好好上課,好好做筆記整理,其實已經有基本概念了。他先花一段時間看看自己能否清楚解釋所有重要的概念。如果可以的話,就在那塊少花一點時間。如果卡住了,就回到課本去查資料。

測試完後,他再回去把特殊的名詞或細節圈起來。這對大學生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大學考試多半是概念的架構,較少單純記憶微小知識——對我們來說,所有的知識都必須掛在更高層的觀念架構上。

重新分配時間

接著,他會研究過去的真題。每年的考題雖然不一樣,但是核心概念卻大同小異。只要找到以前的考古題,快速復盤,就能迅速掌握考試。這一點非常有效。

就是這麼簡單!切割出六十或九十分鐘為一個時間單位,然後快速的進行以上的步驟。每個小時過去後,再重新檢視有沒有達成目標?如果沒有達成,怎麼樣重新分配時間?如此一來,Joe就複習得又快又有效果。

檢測自己掌握多少知識,是整個複習計畫中很重要的部分。為了避免犯「熟練性錯覺」,當你檢測自己的時候,就要真的檢測,不能馬虎。「詳細提問法」和「費曼學習法」可以幫助你檢視自己,找出複習重點。

詳細提問法

「詳細提問法」通常是從一個問題或一個概念出發,延伸到另一個相關問題,層層深入,最後變成一個有邏輯、有秩序的知識框架。

這有點像我們小時候追問父母各種問題,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下雨會打雷?為什麼打雷時會有閃電?……一路打破砂鍋問到底,把被動的知識輸入,轉變為主動追問。

優點在於我們能以自己的邏輯將知識貫穿起來,並符合我們認知事物的規律,同時,還能迅速找出自己的知識盲區。

比如,我們要複習二十世紀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就可以從這個問題開始:是什麼造成了經濟大蕭條?我們能找到幾個關鍵事件:如一九二九年股市崩盤、幾千家銀行倒閉、歐洲的高進口稅、農業旱災爆發……等。

完整的邏輯

接下來,我們繼續追問:為什麼那時會發生股市崩盤?我們找到的答案有:因為保證金的銷售、英國股市下跌、投機買賣市場失控,以及鋼鐵行業可疑的商業活動等,這一切導致了股市崩盤。

接下來,我們繼續追問,什麼是保證金銷售?為什麼保證金銷售出現了問題?這樣一直追問下去。在過程中,遇到任何卡住的地方,就是你的知識盲點,就要去找資料來解答。

當回答完所有問題後,你不僅對整個經濟大蕭條有了宏觀的認識,對每個環節所發生的關鍵事件、重要的節點、發揮作用的因素,都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而且這些認識是以一個完整的邏輯貫穿的。

「詳細提問法」幾乎可以用於各領域知識的學習,你也可以搭配心智圖,以一種視覺的方式,讓你更清楚看到知識是如何結構在一起的,從而更容易記憶和掌握。

費曼學習法

「費曼學習法」又叫「費曼技巧」,它是由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查•費曼提出的,分為四個步驟:

一、選擇一個你要學習的知識,或某個概念。

二、設想一個場景,如果你要把這個知識教別人,你會怎麼講?在這一步,請不要背誦或複述課本上的書面語言,而是要用你自己的語言來講。你可以想像你正面對一個初學者,要怎樣照顧到他的理解能力,同時把知識講清楚?

三、在講解的過程中,你不可避免的會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這就是你需要去重新翻書、重新學習的,直到能夠流暢的把知識講清楚為止。

四、完成以上三個步驟後,把這個知識用你自己的語言,全面的整理出來,盡量簡化和條理化,最好是沒有複製任何書面上的東西,而是你自己原創的講述邏輯。

至此,你就完全掌握了這個知識。如果你想更挑戰自己,也可以用書寫的方式來進行,就像老師在備課一樣,整理出有條理、有重點的文字,成為你的教學腳本。

如果你有幾個學習同伴,更容易有真實的反饋。你們可以各自複習不同的課程,有人複習歷史、有人複習物理,然後約定好,每隔多久,拿出幾分鐘時間,相互向對方講解自己學習的東西。

學習小組

我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學習小組是一種常用的學習方式。我在哈佛念心理系時,必須認識許多偉大的心理學家們,並了解他們的主張。而每個心理學者都有不同的門派和思想,很容易搞混,我們是如何快速入門的呢?

我和同學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每個人扮演一個心理學者,先把這學者的概念搞清楚,然後站出來跟彼此對話。我們發現這樣的學習非常生動,效果非常好!

甚至可以拿出一個議題來,讓不同的門派以他們各自的角度來討論,就會有一種特別生動、立體的理解,不再是乾巴巴的讀書、背概念、做筆記。

我高中時,歷史課讀到美國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越南戰爭。一九六○年代有許多反戰的年輕人,穿著花色的衣服,也就是所謂的嬉皮。站在年輕人的角度,我們自然比較容易認同他們。

透過對話 理解知識

老師當時使用了不同的上課方式。他將班上的學生分成兩半,一半扮演美國政府,另一半扮演反戰人士,讓兩邊進行一場辯論。

在辯論過程裡,你會發現兩邊都有道理,從各自的角度去考量,都是對的!兩邊也都做了不得已的決定,任何一方都沒有絕對的對錯。

當你後來再去讀歷史資料時,就能用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這段歷史也變得更鮮明生動。其實,在古老的時代,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或孔子的私塾,教育的過程都是一場對話與思辨。

到了近代,有了教育大課堂的概念;一個老師同時對很多學生,老師單向講課,學生單向吸收,老師負責測驗。我覺得這不是學習的最好方式。我們應當透過對話,運用各種「主動、靈活」的方法來理解知識,否則,知識很容易變成一些「只用於考試」的東西,變成一些名詞、公式、概念,孤零零存在於你的印象中,只是證明你曾經拿出時間學過它們而已。

總而言之,高效學習力的核心觀念,就是多與知識做進行互動。不要浪費時間把所有的書和筆記都重看一遍;靠「主動回憶」來考自己,再去補齊自己所遺忘和不理解的,你不但會記得更多,還會理解更深!(章文/輯)

《不敗學習力:學霸都在用的10大聰明讀書法》
作者: 劉軒
出版社:未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