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產業結構失衡危機 不容小覷

戴肇洋 2024/03/06 15:10 點閱 2466 次

最近,台積電日本熊本廠超車美國亞利桑那州廠舉行落成典禮,除了岸田首相透過視訊祝賀之外,經濟產業大臣及重要企業人士齊聚共同參與見證,可謂盛況空前。儘管台灣因台積電前往日本投資設廠製造高端晶片,而榮登國際新聞版面十分風光,然而在台積電聞名於世的背後,讓我們無法輕忽的莫過,產業結構過度傾斜所延伸的危機。

產業結構傾斜

回顧過去20年以來,台灣產業受惠資訊通信領域發展,尤其晶片製造技術更是領先全球,頗受到各國的矚目被稱譽為「護國神山」。不過,在科技促進台灣經濟持續成長之同時,卻又衍生許多負面影響,例如:房地價格持續飆揚、職業(科技與傳統製造業間、生產性與消費性服務業間)薪資落差加劇,在無形中讓社會的族群對立不斷惡化。

此意味著,未來台灣產業必須加速調整發展策略,減緩結構過度傾斜,以避免「荷蘭病」之爆發。換句話說,在產業發展選擇上,是否應該持續提供更多資源以壯大「護國神山」,或是避免過度保護造成荷蘭病?政府在產業相關法規調適或政策制訂時需要更加深思熟慮。

晶片法案獨厚少數產業

其實,台灣產業結構傾斜發展,並非始自今日,而是長期政策偏差累積所造成結果。誠如之前政府提出有「台灣版本晶片法案」之稱的《產業創新條例》修正,其中特別針對技術創新、位居國際供應鏈關鍵性地位公司,提供研發支出抵減25%營所稅及設備支出抵減5%營所稅優惠。

因此,台灣版本晶片法案實施之後,造成許多產業強烈反彈,認為科技產業早已賺取盆滿缽盈,荷蘭病跡象逐漸明顯;亦即政府不宜獨厚晶片或少數特殊產業,如此勢必導致產業發展失衡、薪資落差加劇,使得「荷蘭病」更加嚴重,希望政府應該增加補助競爭力不足、生產力薄弱,卻又較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傳統製造業或服務業。

橫向擴散效益薄弱

無庸置疑,比較傳統產業生存困境,相對科技產業亮麗表現對形塑國家的品牌形象,功不可沒。不過,卻又無法忽略,雖科技產業發展垂直縱深延伸布局相當完整,但橫向擴散效益卻又頗為薄弱,除了許多原材料、零組件、高階化學材料、相關機械設備等,必須來自美國、日本進口供應之外,需要更充沛的資源加以配合,極易造成排擠效應,導致其他產業不易取得資源。

公平配置國家資源

很顯然地,台灣在透過科技產業出口,扮演拉抬經濟持續成長的同時,卻又同時進口其所缺乏之資源,呈現為他人作嫁之現象。在此同時,如果能夠有效吸引更多跨國廠商前來投資重要原材料、關鍵零組件產業,將有助於科技產業體系完整發展,同時加速傳統產業創新轉型。

畢竟,台灣受到自然資源較為薄弱、市場規模狹小限制,產業政策規劃完善與否,將影響國家的未來生存發展。因此,我們期待政府能夠正視已失衡傾斜發展的產業結構,以及其對經濟持續成長之風險,同時審慎勾勒規劃全方位、前瞻性產業政策,如此始能讓台灣的產業結構更加完善,進而讓國家的資源公平配置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