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鮭魚回來! 歐、美紛紛拆除水壩

簡嘉佑 2024/03/06 15:11 點閱 2171 次
聯合國資料顯示,25%的淡水魚瀕臨絕種,近半數受到包括水壩在內的人為取水活動影響。(Photo by Juergen Adolph on Flickr under C.C.license)
聯合國資料顯示,25%的淡水魚瀕臨絕種,近半數受到包括水壩在內的人為取水活動影響。(Photo by Juergen Adolph on Flickr under C.C.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老舊水壩對生態造成重大破壞,歐洲、美國已掀起拆除潮,如芬蘭已見到鮭魚族群恢復洄游的跡象!聯合國資料顯示,25%的淡水魚瀕臨絕種,近半數受到包括水壩在內的人為取水活動影響。專家指出,亞洲、非洲與南美洲仍有許多新的小型水壩計畫,恐成為弊大於利的設施。

歐洲水壩陸續拆除

BBC》報導,三年前,芬蘭開始拆除希托蘭約基河上一系列的水壩後,生態系統出現恢復的跡象。芬蘭自然研究所生態學家盧希表示,「不僅有成年鮭魚,還有許多小鮭魚,更有不斷產卵的狀況」。

該國民間團體成員表示,拆除水壩是出於河川健康、經濟因素的考量,因為這三座水壩的電力生產效率對業者來說,已經是無利可圖,尤其還要考量強制性的環境保護措施與維護成本,所以水壩在綜合評估下遭到拆除。

在歐洲各地,許多水壩都接近使用年限,或者有些水壩的維護成本已遠高於效益。《自然》研究也指出,研究36個歐洲國家,目前至少有超過120萬個阻擋物(約7成的高度低於兩公尺),正阻擾河水流動。斯旺西大學水生生物科學教授德萊尼茲表示,「即使是小至20公分的障礙,也會影響到河中生物的遷徙」。

水壩在亞、非盛行

如水壩等大型阻礙物,不僅影響到魚類與微生物的生存,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還阻止營養物質隨著水流向下流動,進而波及漁業的生計。聯合國「受威脅物種名單」指出,全球有25%的淡水魚類面臨滅絕危機,近半數受到水壩或人為取水活動的負面影響。

儘管歐洲與美國的狀況已表明,拆除水壩有助於使得河流恢復流通,但在南美洲亞馬遜河、非洲剛果河與東南亞湄公河等地,仍有不少新的水壩計畫。

德萊尼茲強調,如果世界各地仍建造小型、效率低下的水力發電廠,那麼歐洲持續拆除水壩的動作就沒有效益,並非要拒絕所有水壩,而是要拆除那些弊大於利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