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署:富國與中國 應推動零排碳

莊瑞萌 2023/09/27 13:42 點閱 6541 次
太陽能發電與電動車發展取得佳績,讓石化燃料的使用跟著減少。(Photo by David Blaikie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太陽能發電與電動車發展取得佳績,讓石化燃料的使用跟著減少。(Photo by David Blaikie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富裕國家與中國應該承擔更多減碳責任!國際能源署(IEA)表示,透過發展電動車與太陽能已初步讓控制升溫得到成果,各國仍應加緊達成淨零排放,以便達到升溫低於攝氏1.5度的目標。

西方與中國都須努力減碳

據《亞洲新聞網》報導,IEA在報告指出,富裕國家必須在提前5年在2045年達到碳中和,中國應該加速減碳在2050年完成,才能達成升溫低於1.5度目標。

IEA署長比羅爾表示,由於太陽能發電量與電動車銷量創下歷史新高,符合IEA實現零排放目標的方向,他現在比兩年前更加「樂觀」。他並讚許美國、歐洲、中國與印度的政策,讓今年的潔淨能源投資可望提高4成,來到1.8兆美元,但要達到淨零排放,必須在2030年達到4.5兆美元,他說,「這是一項浩大的任務。」

報告提醒,在後疫情經濟反彈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的能源危機,化石燃料投資增加與「高排放」將帶來負面衝擊。IEA也指出,預計在2023年至2050年間,來自中國現有化石燃料設備將佔排放的45%。

不過,各國透過努力,升溫在可控制之下仍是可能的目標,包括10年內全球再生能源發展成長3倍、能源效率提升倍增、電動車和熱泵銷量大幅增加,以及能源部門的甲烷排放減少75%。

據《紐約時報》報導,IEA首度在2021年提出減碳成果報告,之後取得的成果好壞參半,例如雖然全球對低排碳投資增加40%,太陽能與電動車也取得快速發展,特別是在中國、美國和歐洲等地,但在許多方面,各國仍然進展太慢。這次報告指出,技術上來說,雖然有可能將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1.5度,但機會正在「變小」。

多數業者仍未減碳

因為稍早一項分析全球20家最大食品與餐飲業者的各種與氣候相關的報告資料後發現,超過一半的公司在減碳目標上未取得任何進展,甚至部分業者的排放量不減反增。

比羅爾指出,「我們擁有達到零排碳目標需要的工具,但我最大的擔憂是各國政治的分歧加劇。因為缺少公平且有效的國際合作,零碳排就不可能實現。」

達到減碳目標需要通力合作

多數國家已設定淨零排放目標,美國與歐盟是2050年、中國則是2060年、印度為2070年。IEA指出,要達成目標需要大幅度轉型,今年所有國家都必須停止核准新的燃煤發電廠。2025年,政府必須大量淘汰新的石油和天然氣爐,改採用更清潔的電熱泵來加熱建築物。到了2030年,全球新銷售的電動車必須佔總銷量的65%,而全球安裝的風力、太陽能與其他再生能源也須從現在的水準增加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