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思集〉美債風險暴增 我外匯存底不宜重押美債

朱言改 / 財經作家 2023/08/07 12:24 點閱 3750 次

本(8)月1日惠譽(Fitch)宣布調降美國長期評等,由最高的AAA降至AA+,理由是預期未來3年財政惡化,且多次觸及債務上限,最後關頭才得以解決。台灣7月外匯存底金額5664.93億美元,美元占8成,央行應考慮風險,妥善規劃外匯存底配置。

美債風險暴增

知名的美銀策略師哈內特在最新報告中,援引國會預算辦公室的預測指出,美國債務將在10年內,增加到5.2兆美元,平均每天增加52億美元,美國財政部預計第3季有價債券發行淨額逾1兆美元,遠超預期,創歷史同期新高,如此悲觀的財政前景,已重創全球主要國家股市。

哈內特指出,從2011年8月標準普爾第一次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到惠譽第二次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美國主權債務激增18兆,達到30兆美元,政府支出占GDP比重高達44%,比二戰的峰值還高。糟糕的財政紀律,加上聯準會大幅升息,造成國債持有者損失慘重,聯準會負債惡化,終將引發政府違約風險,以及下一次經濟衰退。

外匯存底重押美債的疑慮

美國財政及經濟的風險嚴峻,近年已直接造成台灣金融業慘重的損失,更嚴重的是,高居全球第4位的台灣外匯存底,有8成重押在美元,遠超過全球58%的平均值,承擔難測的風險,極易造成台灣金融、貨幣及經濟的危機,高風險的配置,是否妥當,備受質疑。

央行去(2022)年預算盈餘為1534億622萬元,除提存法定公307億,連同過去年度累積盈餘523億元,共計1750億元繳庫。幾達今(2023)年國家總預算數的10%,遠超過其他國家的2%,高報酬下潛存的高風險,令人擔心。央行是國家貨幣政策的主體機構,也是貨幣發行機關,及金融機構的監督單位,營利並不是政策性任務。

央行非以營利為目的

一國央行的外匯存底通常以美元計算,但是就使用上而言,不只限於貨幣,還包括黃金、現鈔、國外政府公債、國債券等。除了交易之外,還包括避禍(如本國貨幣重貶),因此對於國家債信維持,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相當重要。外匯存底多寡並不代表國家經濟實力,實際上視各國需要而定,例如美國外匯儲備並不多。

重要的是,世界主要國家外匯存底多以「一籃子貨幣」來避險,並大量採購黃金、白銀,以穩定自身貨幣的價值和含金量。全球擁有外匯存底最多的中國大陸,將3兆1765億美元的外匯存底,購買黃金達1658.1公噸,而且持續減持美債,以達到避險,增加貨幣信用多重目的。

外匯存底應增加黃金

台灣央行外匯存底只有4.3%是黃金,遠不如德國的66.8%,法國的65.6%,尤其2022年土耳其增加147噸、中國62.2噸、印度3 3.3噸,今年前2月,新加坡購入51.4噸,土耳其45.5噸、中國39.8噸、俄羅斯31.1噸,唯獨台灣央行遲未出手增加黃金安全儲量,原因令人不解。

世界各國都在擔心美國外債暴增,經濟實力今非昔比,美債風險快速攀升,美元在2000年占各國外匯存底約71%,如今已降至58%,且已有121個國家正積極去美元化,規避風險。唯獨台灣,外匯存底美元仍高居8成,令人不解,難道台灣央行不了解美債暴增的風險嗎?還是另有政治性因素干擾央行的獨立性?

經濟發展是台灣命脈,央行外匯存底配置,更直接影響台灣安危。分散避險,去除營利及不當的政治干預,才能維持央行獨立性,以確保國家金融及經濟的穩定。期待央行因應全球經濟情勢變化,應審慎配置外匯存底,保障台灣經濟金融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