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烏瞰)重回金本位制呼聲再起

李沃牆 2025/04/20 10:54 點閱 447 次
黃金市場有「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中央社)
黃金市場有「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中央社)

黃金市場有「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如今此「炮」卻已喚做「川普關稅大炮」。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反覆,朝令夕改,全球不確定性上升。美元與黃金長期以來被視為「逃難貨幣」,但勢隨時轉,現在的投資人不再將美國資產視為安全的避險資產,紛紛拋售股票、美債,造成股市崩跌,美債殖利率上升。

另外,將大部分資金轉向黃金,使得國際現貨黃金價格一路走高,並於4月17 突破每盎司 3,300 美元,再創歷史新高。累計今年以來,金價已上漲近三成。倘美國境外投資者持續拋售美元資產,預計美元將繼續走弱,並推升美國公債殖利率,而黃金價格也可能再創新高,甚至讓金本位制呼聲再起。

金本位制的興衰

1816年,英國正式採用金本位制,英鎊與黃金以固定比率掛鉤,並允許黃金自由流通與兌換。隨後,歐洲其他國家與美國也陸續採納金本位制,形成國際貿易中的穩定貨幣制度。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引發金本位制崩潰。1944年簽訂布列敦森林協議,確立了固定匯率制度,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即謂「黃金美元本位制」,其他貨幣則與美元掛鉤。1971年,尼克森宣布暫停美元兌換黃金,世界主要貨幣轉向浮動匯率制度,金本位制走入歷史。

位於紐約聯準會(Fed)的地下金庫,建於1920年初,是全球央行中最大、最安全的金庫。截至2024年,裡面存放總重量達6,331公噸的50.7萬條金磚,其中近98%的黃金,由美國以外的其他36國中央銀行寄放,其餘2%是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國際組織所有。美國政府的黃金並未存放在此地,而存放在全美各個安全設施中。

台灣央行持有1,363萬盎司黃金,黃金儲備名列世界第12名。據悉,國民政府先後搬到台灣的黃金相傳近400萬兩。目前存放於新北市新店區的文園,被列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請憲兵看守且管控嚴密,外人無法進入。文園金庫內的每一塊金磚都有編號,央行監事會每年都會例行盤點,內部稽核嚴謹。

黃金儲備占比提高

美元在全球央行的儲備資產,已由1970年的80%,降至2024底的58%左右。與此同時,黃金儲備的占比則持續成長,其中尤以中國、俄羅斯、印度與巴西等金磚國家為主力,他們大幅減持美債,轉而購入黃金。2024年12月,中國人行的黃金儲備達到7,329萬盎司,佔外匯儲備比率約 5.5%。雖然遠低於歐美主要國家,但其占比卻是顯著提升。

調查顯示,有62%的央行預計,未來5年黃金在總儲備中的占比將提高,這一比率高於先前調查的46%。同時,半數受訪者預計5年後,美元占外匯儲備的比重將降至40%至50%。持平而論,各國央行增持黃金的舉措不僅是避險,更是一場對美元不信任的「投票」。這種脆弱感促使各國重尋能夠跨越國界、不可操控的價值儲存形式,而黃金恰好具備這種不受單一國家控制的特性。

川普關稅推波助灁

坦然言,做為全球通用貨幣,美元享有無盡特權。君不見,美國即便赤字龐大、卻仍印鈔成性,舉借度日,無非是憑藉其軍事實力、經濟規模與美元在全球貿易與結算中的主導地位。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如今川普以強硬姿態大揮關稅,不僅令盟友寒心,更促使世界各國重新思考,以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可持續性。

而當美元信用出現動搖時,市場自然將目光轉向另一個「準貨幣」-黃金。川普的關稅戰不僅破壞全球供應鏈,也間接瓦解了美元的金融穩定地位,讓「去美元化」的浪潮更形洶湧。「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金本位雖為舊制,但川普因對等關稅激怒世界,進而掀起資產避險潮、加速美元地位滑落,卻意外地推波助瀾,為金本位制的復興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