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成年人的平均血液總量約為5公升,女性通常低於男性,然而女性在懷孕期間,血液量會增加約50%。其中血漿佔55-60%,其餘40-45%則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與其它物質,血漿中還有8%是葡萄糖、激素、蛋白質、礦物質、脂肪與維生素。
血液量受到嚴格調節,並與多個器官如腎臟、心血管、骨骼與神經系統、鈉含量和水合狀態有關。血液量過多過少,都會導致各種臨床情況。
留意血液量下降
例如血液量下降,調節機制會增加脈搏和呼吸頻率,試圖在血壓下降時恢復正常的灌注。相反的,血液量過多可能是因為肝腎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鈉攝入過多或任何調節功能障礙引起。長期高血壓會損傷腎,最終讓體液失衡。不受控制的過多血液,會導致各種體腔和其它細胞外空間中的液體積聚造成腹水、肺水腫和水腫。依據2008年統計,美國每年因為血液疾病至少導致1萬人死亡。
所謂血液疾病是指會導致部分血液無法發揮正常作用的病症。這些疾病可能是良性或惡性的血癌,也可能涉及一種或多種功能異常。除了部分是由因為特定基因突變,也有後天與食物、藥物、環境污染物和金屬等血液濃度暴露有關。
幾種血液疾病
按細胞分類,幾種血液疾病大致包括:
(1) 紅細胞疾病:紅細胞是由骨骼系統負責產生,平均壽命約4個月,健康成人的典型紅細胞範圍佔總血液~25%。主要貧血案例有一半是缺鐵性貧血、其次是慢性病貧血(與慢性發炎、感染及癌症有關)、造血障礙、紅細胞增多症、血色素沉著症(長期吸收過量鐵累積在心臟、肝臟和胰腺,可能導致糖尿病、心臟病和肝衰竭)、鐮狀細胞性貧血(遺傳疾病,血細胞呈鐮狀,阻礙血流)與地中海貧血(遺傳疾病,影響攜氧量)等。
預防血液疾病之道
(2) 白細胞疾病:白細胞約佔血液量1%,分為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三類。而中性粒細胞是抵抗感染最重要的物質,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可能增加嚴重感染風險。白細胞減少症通常是因疾病、感染、毒素暴露、某些藥物(如皮質類固醇或化療)及基因突變引起。常見疾病有白細胞增多症、減少症、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
(3) 血小板,也稱為凝血細胞:血液不易凝結時會造成流血過多;但是太容易形成凝塊,則會增加血栓風險,導致中風或心臟病機率。高凝血症是一種形成異常或過量血栓的疾病,是癌症患者中很常見的臨床危險因素。而血友病與馮•維勒布蘭德症則是不易凝血,會導致失血過多。
想要降低罹患血液疾病風險,以下有五個建議值得參考:
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健康飲食、定期鍛練身體提升免疫系統、保持適當體重、採取措施預防感染(如洗手、口罩),與定期血液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