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 應求慎始

醒報編輯部 2023/06/01 15:45 點閱 3507 次
碳權交易如何訂定總量管制標準,建立合理的交易體制,「慎始」應是首要考慮。(網路截圖)
碳權交易如何訂定總量管制標準,建立合理的交易體制,「慎始」應是首要考慮。(網路截圖)

「台灣碳權交易所」即將於今年7月成立,這個由台灣證券交易所、國發基金、環保署三方合作,研議的碳交易平台,究竟能否成為減碳、淨零,邁向綠色環保成功關鍵,眾所矚目。如何訂定總量管制標準,建立合理的交易體制,「慎始」應是首要考慮。

碳權交易所成炒股題材

碳權交易所還没有成立,股市就有一堆網路「教授」指導投資人,如何選擇碳權概念股,華紙、永豐餘、農林、正隆、東元,以及諸多水泥類股,都成為炒作題材,價格狂飆,成為投資陷阱,無疑又將有一堆投資人受害,這是主管機關必須正視,而且提醒投資人注意的問題。

其實企業不是種樹、買地、用綠電,就可以獲得碳權,森林、土壤不會自動產生碳權,國內外碳權買賣,都需要在環保署的規範下,包括登錄機制、品質、認可標準、抵扣額度等,多重規範下,經查證、認證、審議等程序後,才能得到可買賣的碳權,投資人不宜在不明究理下,盲目聽從網路網路「教授」投資。

台灣淨零碳排落後

台灣淨零碳排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政策目標較國際2050年淨零碳排,落後太多,以既有的思考模式,根本趕不上國際潮流,技術層次也落後,尤其在電力生產目前僅仰賴台電,2025非核家園之後,挑戰更加嚴峻,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如何藉著新興科技,民間業者參與投資低碳電力生產,已成當務之急。

台灣經濟型態以出口為導向,但是目前碳排大戶所做的減碳準備工作,距離國際標準。差距太大,不論電子業、石化業、鋼鐵業、工具機、水泥業,甚至連台電、中油、台鐵,都距離零碳排的標準。相差太遠。歐盟及美國相繼宣布,將從2024年陸續開始徵收碳關稅,碳含量超過基準線,每噸徵收55美元碳稅。

企業淨零碳排的窘境

中國、南韓、日本等貿易大國,預料都將跟進,加入徵收碳稅行列,以防止自家產業遭受不公平競爭待遇。問題是,台灣迄今還沒有準備好開徵碳稅準備工作,以去(2022)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高達9075億美元計,如果跟不上環保的時代潮流,將重創經濟發展。

碳排已不只是環保、道德的問題,更是國家貿易、全球競爭力的挑戰,台灣如果不能因應全球綠色供應鏈的減碳需求,勢必在未來國際貿易競爭環境中。遭到淘汰的命運,而台灣面臨淨零轉型,七成以上企業認為共同面臨三缺難題,包括缺人、缺資金、缺資源,也無專業輔導或人才,協助企業轉型。

「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象徵著將朝向淨零、綠色環保之路邁進,但是現實的問題是準備工作做好了嗎?2025年非核家園之後,電力供應始終受到質疑,迄2022年底,綠電發電佔總發電量比重僅8.3%,火力發電高達8成,其中燃煤發電量占42.1%,燃氣占38.8%。沒有綠電,企業如何推動淨零碳排。

台灣碳權交易所應慎始

經濟部規劃「減煤增氣」能源轉型中期規劃,2030年電力配比,再生能源占27至30%,燃煤20%,燃氣50%,以當前天然氣價格,台電公司虧損的狀況,以及綠電生產的狀況來看,這項目標遙不可及,現實的狀況是達不到目標,將造成企業因全球碳稅實施,成本不堪負荷,面臨市場競爭淘汰的命運。

「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象徵著淨零、減碳,已成國家的政策目標,然而,碳權交易不應是目的,排碳量的總量管制,才是關鍵,「慎始」應該是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最該考慮的挑戰,減碳、淨零、再生能源供應、總量管制目標訂好了嗎?基礎工作如果不紮實,這棟因應全球環保需求的大樓,究竟要如何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