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談影〉懷念永遠的淑女--奧黛麗·赫本

梁良 2023/05/07 15:56 點閱 2938 次

奧黛麗赫本第一部風靡國際的代表作《羅馬假期》掀起了全球剪成「赫本頭」的熱潮。她畢生代表作首推《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

不經不覺,原來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已經離開我們整整30年。假如她仍然在世,那麼剛過去的5月4日生日就是赫本的94歲壽辰。

永遠的淑女公主

在我們這一輩還是學生的時代,赫本已經是超級巨星。她第一部風靡國際的代表作《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1953),掀起了全球年輕女性剪成「赫本頭」的熱潮。時年24歲的奧黛麗在片中扮演歐洲某公國的公主安,在羅馬進行公開訪問時,一時心血來潮,希望自己親身體驗真正的羅馬而悄悄離開了她所在的大使館。

她偶然遇到了葛雷哥萊·畢克扮演的美國記者喬伊,兩人在互相不知道對方真正身份的情況下展開了一天一夜的浪漫故事。渾身散發出公主高雅氣質以及甜美笑容的赫本,成功地贏得了觀眾的贊賞。

赫本與畢克共乘小綿羊機車在羅馬街頭經過的特萊維噴泉、西班牙廣場、真理之口與台伯河等景點,經過影片加持都成了國際旅客爭相朝聖的熱點。把威廉·惠勒導演的《羅馬假期》尊為「城市行銷」的先鋒之作,堪稱實至名歸。

永恆的羅馬假期

翌年,奧黛麗·赫本憑《羅馬假期》榮獲奧斯卡和金球獎等多個最佳女主角獎,同時又以舞臺劇《美人魚》(Ondine)獲得第8屆東尼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從而登上國際巨星之路。此時距離赫本首次於荷蘭電影《荷蘭七課》(Nederlands in 7 lessen)露臉成為演員,不過短短六年。

赫本美麗而優雅的氣質,源自於家族血統。她的父親是英國銀行家,經常往來於比利時、英國和荷蘭三地,因此奧黛麗在布魯塞爾出生。母親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封號,家族譜系可以追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父親因信仰法西斯主義,在奧黛麗六歲時與妻子離異。赫本跟隨母親回到荷蘭的娘家,在二戰期間,荷蘭被納粹佔領。

人道主義的實踐

赫本就讀於安恆音樂學院,後來又上了芭蕾舞課,期間她曾為荷蘭抵抗運動籌集資金作舞蹈表演,又運送地下報紙,還目睹了猶太人被運送到集中營的情況。了解到赫本這些早年的遭遇,就不難明白她為何在晚年成為一位熱心的人道主義者,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擔任親善大使多年,為全世界的貧困飢餓兒童奔走各地提供援助。

二戰結束後,赫本面對經濟壓力,開始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的演出。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成為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員。在《荷蘭七課》露臉成為電影演員後,陸續在一些電影中演出較次要的角色。因為接演電影《蒙地卡羅寶寶》(Monte Carlo Baby),要到法國拍攝外景,期間意外地被法國著名作家科萊特看中,讓她成為其音樂劇《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進而開啟她到美國發展的機緣,於1952年赴美巡迴演出。

演活茶花女惜未得獎

赫本曾演出的《雙姝怨》(Secret People)的電影導演把她推薦給名導演威廉·惠勒,參加他正籌備的新作《羅馬假期》的試鏡,結果一拍即合,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因為趕拍《羅馬假期》,赫本被迫在巡迴八個月後結束了《金粉世界》裡的演出,又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取消了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的婚約。不過,鑑於日後星光璀璨的演藝路,赫本的這些犧牲似乎也值得。

赫本畢生演出的名作甚多,其中令人難以忘懷的代表作首推《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和《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前者的小說作者楚門·卡波特(其另一名著為《冷血》)原屬意性感尤物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荷莉,導演布萊克·愛德華選擇了骨感卻有味道的奧黛莉·赫本,一念之差成就了20世紀中期最經典的「時尚電影」。

而赫本在後者演活了蕭伯納筆下的賣花女伊萊莎,演技人人讚好,卻得不到奧斯卡的影后提名,原來她的歌聲是由別人幕後代唱,並非原聲演出,所以喪失了演員提名的資格!